一場波及晉、冀、魯、豫、內蒙,乃至京地,涉及雙方的武裝力量,包括以八路軍、日軍為主,晉綏軍,地方國軍,蔣軍部隊為輔的規模性戰役,至此逐漸落下帷幕。

八路軍成了當之無愧的大贏家。

日軍威嚴盡失,三軍士氣由此衰弱不少。

戰役結束之後,日軍就像是受傷的勐獸,哪怕依舊有著餘威,也只是顧著舔拭傷口。

人力物力的損失,處處需要填補。

各治安區的穩定動盪不已,準治安區更是及及可危。

日軍暫時沒有心思,也沒有那份精力採取較大軍事行動對付八路軍部隊。

對於大勝過後的八路軍各方部隊而言,則是結束戰鬥,部隊進行修整、補充、學習,並在戰爭中迅速的成長,透過戰後的總結和學習迅速崛起的絕佳時間段。

各片根據地趁機打通相互之間的聯絡,徹底破除日軍的封鎖防線。

進一步在區域性的鬥爭中擴大此次戰役的影響和戰果。

另一邊,還有些人則是憂喜參半。

比如咱們的委員長閣下,隨著日軍與八路軍雙方此次規模性的交鋒,實打實的扳過手腕之後。

當戰役落下帷幕,八路軍成了勝利的一方。

咱委員長的心底頗有些複雜。

一方面是高興,八路軍再次挫敗日軍,而且還是以如此規模性的,由多場戰鬥疊加的勝利,這勢必會在敵後對日軍形成更大的牽制,導致日軍無法將重心轉移到正面戰場上。

這會大大的減小他蔣軍部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壓力。

一方面則是鬱悶,自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他蔣軍在正面戰場上,多少愛國官兵殊死奮戰,與日寇拼命廝殺,結果依舊是屢戰屢敗,最終淪喪了半壁山河。

對此,委員長閣下大可以將這些歸咎於日軍工業實力的強悍,日軍部隊的裝備精良,戰鬥力驚人。

可就是如此令正面戰場的蔣軍部隊聞虎色變的日軍,在敵後卻敗給了那些區區的八路軍部隊。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隨著這場戰役的落幕,隨著多省波及的戰鬥中,出現了八路軍英勇抗日並痛擊日寇的形象,各省各地在宣傳的擴散之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們,對於八路軍抗日的英勇行為愈發擁護,簡直民心所向。

於是鬱悶很快就變作了擔憂和忌憚。

委員長閣下很擔心啊!他擔心這實力越發壯大的八路軍部隊,遲早有一天會威脅到他的絕對地位。

隨著民心的轉移,再這麼下去,整個中華大地上抗日的武裝,百姓們怕是隻知道八路軍,而不知道他蔣軍了!

那要怎麼辦呢?

“打!”

在蔣軍軍事委員會會議中,委員長狠狠地拍著桌子,十分明確的表示道:“娘希匹,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我們已經全面對日宣戰,日軍兩線甚至多線在場,太平洋戰場,東南亞戰場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華的日軍的質量明顯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眼下,連敵後的這些區區的八路軍都可以把日軍攪得天翻地覆了。

諸位都是黃埔的精英,久經沙場的大將。

難道八路軍能夠打勝仗,我們中央軍卻只能一敗再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