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團。

團部駐地,牛口村。

次日上午,孔捷率領楚雲飛等一眾晉綏軍軍官,繼續在獨立團參觀。

參觀什麼呢?

參觀獨立團的軟實力——獨立團內部的文化教育及推廣情況。

為了改善獨立團內部戰士們識字率普遍偏低的情況,獨立團建有許多掃盲班,租借的村民們的屋子,在裡面開設課程,由一些識字的幹部擔任講師,為前來學習的戰士們掃盲。

帶著晉綏軍軍官們前往學習班參觀的途中,孔捷介紹道:

“我們八路軍在文化方面比不上你們晉綏軍,更比不上人家中央軍,這部隊的構成大多都是農民,要不人家說我們八路軍是人民子弟兵呢!”

“沒參軍之前,家裡本就是農民世家,又經濟困難,咱們戰士哪有機會去讀書識字?大多都是目不識丁,就這樣跑來參軍了。”

“因為這,可是有不少人笑話我們八路軍是泥腿子的隊伍。”

“所以我一直比較關注對戰士們的文化教育這一塊兒。”

說著,到了掃盲班所在的片區,孔捷指著不遠處的一排屋子說道:

“這是離團部較近的一處掃盲班集中區,主要的教學物件是那些從來沒有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的戰士。”

“教學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先讓戰士們認識一些字,再慢慢的增加後續的教育。”

楚雲飛對此也頗有些意外,他沒有想到八路軍對文化竟然有如此重視程度。

“孔兄,照這麼看,你們八路軍這是打鬼子學文化兩不耽擱呀!”

孔捷笑道:“打鬼子為主,抽空兒學習文化,學文化是為了更好地達鬼子,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

一行人說笑著,很快到了地方。

掃盲班的屋子有前門和後門,講師正在前方的講臺上授課,孔捷一行趕到的時候,正看到那黑板上寫著三個大字:

民、兵、國。

講師的聲音從講臺上傳開,“同志們,大家注意看了,咱們平常講一塊兒土地,稱之為地方,地域,這個“或”,如果再給他加一個框,完全包圍起來,就好比在一塊兒地方給他圍起圈來,再建立一個國度,這就叫國,國家的國!”

“先前咱們講到民,這古人講啊,天下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那麼我想問問大家,咱們是屬於什麼民?”

立馬有戰士回答道:“教員,那咱們肯定是屬於農民唄!”

教員笑道:“不錯,咱們正是這四名中的農民。

可千萬不要小瞧咱們農民,咱們農民是整個國家可以運轉起來基礎,沒有咱們農民種地守糧食,你們說說這全國的百姓他吃什麼?”

“所以說到底,咱們全中國的人民,那都靠著咱們農民養起來了。”

教員三言兩語下來,原本就是農民出身的戰士們的臉上無不洋溢著自豪。

話鋒一轉,教員繼續說道:“先前咱們先說的民,指的是非軍事組織的群體。

而咱們的兵是怎麼來的呢?兵正是從農民轉換回來的,農民跑來參軍,也就成了兵,而兵多了就形成一支大的部隊,部隊正是用來拱衛咱們的國土,也就是國。

這就是民、兵、國三者之間的聯絡。”

“所以這三個字可以說是一體的,相輔相成的,大家能記住一個,就能記住三個,這樣學習起來是不是就簡單得多了?”

啪啪啪啪——

講臺的後面有人鼓起了掌,教員抬頭望去,這才發現孔捷一行不知何時站在教室的後門。

教員連忙就要朝著孔捷敬禮,只是又被孔捷抬手壓了壓,示意不用理會。

於是教員繼續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