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軍中隊長的反應不可謂不快,所下達的防禦部署也相當恰當。

可惜,他終究是高估了自己一方的戰鬥力,而低估了丁偉一行的火力。

畢竟也就六七十號日軍士兵而已。

這些日偽軍面對的也不是什麼三槍土八路。

而是兵強馬壯,裝備精良的新一團。

丁偉所採用的集中兵力,正面突進,兩側迂迴的戰術,就亮亮堂堂的擺在眼前。

他也沒指望能瞞住小鬼子的偵查。

眼前的地勢開太開闊了,兩側迂迴的隊伍根本逃不開日偽軍的視線。

那就光明正大的進行。

就是要告訴你小鬼子,我要把你包圍起來,然後再一口吃掉。

在戰術指揮方面,丁偉一向是個膽大包天的主。

雙方火力交鋒開始之後,丁偉所部署的正面突進部隊,以三三制進行的班組突擊戰術的優勢,立馬便顯露了出來。

這三三制的班組突擊戰術,所適用的環境,正是在敵方火力點既知的前提下,所進行的突擊戰術。

從一個區域性的小三角形進攻陣型來看。

以三角形成型發起進攻的時候。

臨時指揮員,也就是班長或者組長,位於三角形的後方,兩名士兵位於三角形的前方。

而三個這樣的小三角形陣型,則形成一個大的進攻梯隊。

也就是說,九個人的隊伍,不到一個班的戰士,就可以用這種三角形班組突擊陣型,囊括將近一百米的進攻戰線。

如果有二十七個戰士,由三個人組成一個進攻小組,一共可以形成九個進攻小組,也就是九個戰鬥小群體。

一旦完全展開,甚至可以覆蓋八百米寬的進攻戰線。

雖然人數不多,但進攻陣型一旦形成,僅僅從氣勢上便能壓迫敵人。

另外,每支三人作戰小組,成員分工有致。

進攻、掩護、支援。

正如當初孔捷、丁偉和李雲龍三人,為何要提出獨立團,新一團與新二團,共同組成一個三角形防禦體系。

與眼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戰鬥群與戰鬥群之間,三角形進攻小組與三角形進攻小組之間,如果可以做到步調有序,協同進攻,彼此掩護,相互支援。

即便展開的突擊小組,整體的人數並不算多。

所能呈現出來的戰鬥力,卻是敵軍絕對無法忽略的。

分散的隊形,有序的進攻。

日偽軍若是不加以阻攔,一旦讓先頭的三角形進攻小組抵達射程範圍。

進攻小組立馬就可以與日偽軍展開火力交鋒,掩護後續部隊繼續前進。

完全展開的數百米攻勢,一舉覆蓋過來,眼前兵力佔了絕對劣勢的日偽軍根本扛不住。

一旦陷入新一團的包圍圈,小鬼子可就徹底玩兒完了。

可日偽軍若是想憑藉著炮火,對新一團這邊的三三制班組突進群體,加以阻攔的話。

也絕非易事。

原因簡單粗暴。

三三制的班組進攻戰術,在這開闊的進攻線上。

戰士們個體與個體之間,相當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