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留給丁偉的新一團,的確沒得說。

別看丁偉嘴上說的闊氣:

我那二十八團將近三千人,兵力上就是你老李新一團的將近三倍。

可實際上,真要是論起部隊的戰鬥力,還有精銳程度,二十八團未必比得上新一團。

眼前穿插、迂迴、包抄的戰術開始之後。

新一團一營的老兵戰士們一亮相,直接來了個石破天驚。

一系列的穿插動作,迂迴速度,還有包抄的手段,簡直叫一個精彩。

九支作戰小隊,一面以散兵線攔住退下來的國軍潰兵,借走國軍潰兵們手中的武器彈藥。

一面逆著國軍逃竄的方向,繼續向前穿插。

直到幾支戰鬥小隊接近最前沿部分,馬上就要與追擊國軍的日偽軍接觸的時候,戰士們這才暫時捨棄了已經沒剩下多少,正在逃竄的國軍士兵。

接著作戰小隊分成兩支部分,從左右迂迴,形成一個大口袋的陣型,藉助周邊地形地物的遮掩,讓追擊過來的小股日偽軍,在毫無提防之中,一頭扎進口袋。

追擊過來的日偽軍,也的確沒有料到局勢會突然變化。

正如丁偉所說,這次指揮追擊的日軍中隊長,不是不清楚這種毫無雜亂的追擊方式,一旦遭遇國軍部隊的突然反擊,將會遭受什麼樣的後果。

但這日軍中隊長十分傲慢地認為,在大日本帝國部隊的威勢和追擊之下。

這些懦弱的國軍部隊,絕對不敢回頭迎擊。

另外,日偽軍對於八路軍會突然出現的情況,完全是始料未及。

原因很簡單,這段時間到處進攻日軍佔領區的,可不止是國軍,還有中央軍、晉綏軍、土匪和八路軍。

再加上日軍的這次大反撲,是按照上級的命令保密進行,然後突然爆發。

所以,這日軍中隊長一直篤定。

周邊的八路軍部隊也像眼前的國軍部隊一樣。

正遭受大日本帝國部隊的追捕呢!

哪有時間來在這裡搗亂?

更何況,眼前這片區域,離了八路軍的活動範圍,還有很一段距離。

另外,透過日軍情報部門方面收集到的情報表明:

國軍、晉綏軍和八路軍可是一直都不對付。

甚至是明面上統一戰線,暗地裡卻時有摩擦。

日軍方面更是有普遍的共識:

如果大日本帝國沒有打進中國來,八路軍和國軍方面肯定會相互作戰。

所以日軍中隊長不認為,八路軍會主動跑過來參與作戰,支援國軍,或者晉綏軍部隊。

再加上眼前這支國軍一路逃竄,壓根兒就沒有和鬼子作戰的勇氣,越發的助長了鬼子的傲慢。

小鬼子暫時也就忽略了八路軍可能潛在的威脅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新一團戰士們這邊,穿插、迂迴的行動繼續進行著。

鬼子偽軍的眼裡,大概只有逃竄的國軍的身影,哪裡注意到在隱蔽中向前迂迴前行的新一團部隊。

新一團這邊又是分為九支作戰小隊。

因為化整為零,每一支作戰小隊本身的目標便會小得多,更容易隱蔽自身。

鬼子偽軍又絲毫沒有放慢追擊的步伐。

就像是一條順著水流快速游下來的魚,這時候,你只需要將張開的網口對準魚游過來的方向,這條魚基本上也就掉進網袋了。

九支作戰小隊,在悄然無聲中迅速完成包圍部署,留出一條大缺口,等待著日偽軍自己鑽進來。

另外,這暗中包抄的戰術,九支作戰小隊的排長們,還按照丁偉在戰前的交代,把逃竄的國軍士兵也拉過來進行配合演出。

鬼子偽軍追擊的方向,正是國軍逃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