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山後平靜心思,清掃庭院。

整理田土。

又用去兩日,將禍害了靈田的饞嘴鹿掛在院子外石柱上吃風喝霧,冷冽的風氣灌嘴入喉,直讓習慣了無法無天的小傢伙打起寒顫。

好在他心善,見不得這一幕。

便給小鹿尋了個伴。

一圈圈湧動的清流透徹微光,環繞石柱上流淌,把黑魚包裹起來,如同泡泡一般圈在兩尺見方的區域內,稍加騰轉都不如意。

一大一小為自己所作所為受罰的同時間,頂上兩塊浮空田則被回收,全數碎了埋入奇景中去。

此刻再望去,隔不遠就能瞧見一座百丈山巒兩側,各有一嬌小秀氣的山包,十來丈高低,當不上山峰之稱。

身成造化以來,奇景的空間正在追隨靈性昇華而壯大,數月前一經功成,天與地頓時擴遠——上下四方向外各平添約莫二十丈。

看似不多,實際上已經足夠他再開闢十來方靈田。

許是青朧山本已完善,又添有秘寶與造化映照,故而這些新出現的區域自然孕育出充裕靈性,幾乎化作凝實露珠,且品質到了可以直接被他吸收的程度,著實不低。

新開的靈田被他栽種上靈竹與元靈根等,投入幾粒靈機任由生髮,如此環境下植株長勢會更快,加上靈液催熟,下一批成熟應當不至於七八個月乃至於一年那麼久。

“大概五個月左右就可收穫。”

觀察了兩日元靈根的長勢,陳嶼心下估量,如今的洞察堪稱入微,計算所有因素後得出的結論,與實際情況不會偏差太大。

青台山上的日子悠閒無比,遠行雲遊之後,陳嶼難得回返,蛻去一路上的各種念頭,端了木椅在院中,就著微微風撫屋簷聲,搬出許久前放在奇景木屋中吃灰的兩冊竹簡。

一者是下山時帶上的《餐霞法》,記述了他在食炁餐霞境界對餐靈食霞的部分心得體會,以及行功圖錄和需要注重的關鍵、易錯。

其中就有各個時段的靈霞的品質間差別、引食難度區分、撬動方法不同……

當然,竹簡開篇也簡單記了關於這些被他餐食的靈霞的口味。

酸甜苦辣鹹,作比人世美食,不可謂不豐富。

法篇中更有兩則小法門,特為他路上食靈時的總結,從運轉效率到提純、從內外練法到配合術法去餐食,內容不斷修改完善至今,伴隨整個餐霞境界。

目光瀏覽,彷彿見到了過往一年的種種,浮現眼前,心中不由生出些感慨。

這不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修法,見得法篇上一字一句,並無字字珠璣、頓悟連連之效,單單將‘陳嶼’這個人在餐霞時的路臨摹下來,有對有錯,記下了彎路,也記下了彌補。

半晌,陳嶼將目光落在另一卷上。

若說前者是過去的記載,那麼這一卷則對應他如今足下的路。…

和往後一些預想。

繼《築基法》《食炁法》《餐霞法》之後,隨同境界的提升,終於還是有了新的法篇——《造化法》

這是他近月才開始書寫篆刻,連半成品都談不上,前半卷僅僅記錄了第一階段的修行,之後就全是猜測。

說是臆想也可。

或許將來境界更高時回首再看,這些詞句會顯得可笑,一些描述僅僅停留在一閃而逝的靈光、驟然浮現的腦洞,仔細推敲便可知錯漏百出。

不過他不會停下,依然不斷將每日的修行心得記錄在上,從腦海中數十萬冊書卷經義上汲取靈感,從人世雲遊的體悟中凝結種子,一點點澆灌自己的理解,讓其緩緩發芽,期待化繁為簡、破土而出的那一日到來。

《造化法》如今止於兩篇,都被他視作上冊,其一為《雷劫篇》,正是自己還在經歷的階段,過程以銘刻雷痕、以天雷養己為主,輔以雷霆之意在法象、術法、陣道、丹器、靈文研究等各方面的作用。

著重書寫了天雷的破法驅靈之效。

至於其二,便是自己對未來的試探。

立足造化境第一步雷劫,以雷霆之意蘊養,凝聚法身、幻化萬千、睥睨萬法。

與融法於身、融身於靈等一一對應起來,可以看作是基於當前境界的一次系統化編織與梳理,加以對法象的掌握,或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點帶面將種種結合起來發生奇妙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