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新與古(第1/4頁)
章節報錯
靈器的煉製無需準備其它,有空閒便可開始,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拿些東西熱熱手,許久未煉製器具,多少有些手生。
時間來到六月下旬,日頭逐漸變得炙熱酷烈,路邊鮮綠長草也萎靡,花卉耷拉在旁,無精打采。
走走停停,一路上見過許多地方,也去到好幾處名望不淺的觀宇宗派,或多或少有些收穫。
青朧山天壁上掛著的內景秘寶已經不下四十,除去少部分來自各地小門小派以及名勝古蹟,其餘多是從齊國皇宮以及靈玄宮與玉瓊觀處蒐羅得來。
與南地時候不同,北齊的兩家道門魁首底蘊淺了許多,大頭都在皇宮內,聽聞齊太祖立國時曾騎跨高頭大馬、帶著部將親自登山。
自那時便有許多典籍道藏、古老傳承被搜刮一空,挪到了皇庭大內中去。
那些原本上沾染濃郁人念,又浸潤靈性日久,乃是內景造就的關鍵。驟然被帶走,使得綿延數百年的兩家勢力竟只有寥寥三五座內景地,其餘盡皆胎死腹中。
陳嶼看過這兩地,對比正陽、真武兩家,不止在道法修持上有不同,連傳承方式也迥異。
北地的勢力很喜歡分內宗外宗,外宗待人處事、留駐紅塵,甚至耕田種植、經營商販,大部分供給自身,餘出的則奉於內宗諸人。
內宗多清修,其間門人鑽研一道不斷熬煉,數年十數年如一日,或是武學護道技擊,或是丹鼎風水符法。
自有幾門獨特手段。
兩者相比內宗要清靜許多,人氣遠不如外宗旺盛。
這種流派的源頭為玉瓊觀,他們正是第一個採用如此法子的。
後來大齊立國,那位世族出身的太祖率軍叩山,靈玄宮在一通折騰後被大車小車一連拿去萬冊經卷,宮內道藏典籍空缺過半,不得已學了此法,從此內外分流。
以隱山內宗這種半封山的方式維持著傳承不熄。
不過大齊並未做絕,在以悍然手段幾乎打斷了兩家脊骨的同時,也丟下幾顆甜棗吃,讓得許多前賢道人都得到封敕,落以道君真人之名傳揚天下。
其中故事曲折難說,陳嶼也只從旁人口中,以及兩家勢力現有的藏書記載中瞭解了些許。
內外二宗的傳承之法讓他好奇,入內檢視過幾次,且不論遍及齊地各州府的模仿者,靈玄、玉瓊兩家本身對於外宗的打理還算有條理,內外之間聯絡緊密,許多訊息會在第一時間傳入,很是靈通,而非坊間傳聞的那樣隱世不出,全然不顧外界滄海桑田。
看過這倆家,他同樣找到了一些值得留意的靈性充裕之人,多是內宗道士,這些人既然能進入內宗,天賦自然不差,且常年修持武藝與養心,與常人相比有些優勢很正常。
陳嶼灑下法種,期待他們能從中參悟出屬於自己的道,踏上修途。
往後無論勃發於天外、演化星辰,甚至開闢前路,都可讓他觸類旁通、從而有所收穫。
不過靈性這東西很玄妙,並非與俗世所言的天資完全掛鉤,陳嶼在一些落魄世家、小門小戶,乃至於農家子弟身上也都找到過一二人,先天靈性活躍。
未曾厚此薄彼,他一視同仁,將法種傳下,深埋在這些人的意識中,等待感悟之時,破殼生髮的那一日。
踏遍大半北地,陳嶼循著計劃猶未回返,而是向更北方的草原、大漠走去。
不過這些地方壯闊有餘,風景別緻於其它,然而論及人念靈性卻稀薄,故而內景想來數目極為稀少,泉眼亦如是。
好在他於齊國中已得十餘處泉眼,除去留下在原地的八處,另外幾枚被收攏在懷,不僅如此,處於末期即將崩潰的內景地也標記不少,往後大可再去尋上一番。
手中寂滅靈核數量有限,現成泉眼正好拿來為佈陣練手。
定下注意,他邁步遠去,漸漸離了煙火人跡,出入嶙峋戈壁,荒蕪川澤。
沒了同行遊子,沒了人念磅礴。
餐風飲露、浮游天地。
途中,放下刻意,觀覽大地風光的同時亦不忘手頭諸事,可謂充實無比。
研究泉眼、消化法象、昇華靈性,以及琢磨那五枚黑珠和七朵紅花的用途,一切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