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知我、非我、故我在(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開始時以上一世的部分見聞中為主要,但很快他察覺這種做法不妥,兩方世界從文化到制度,從人口到地理有許多不同,照搬只會適得其反。
世界有所差異,真理亦會變謬誤,當然更大可能是這些東西不基於一定背景大抵無人能懂。
於是改變了內容,刪去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改為以實用為主。
現在來看,如何挽救黎民百姓這個命題太過於宏大,也與陳嶼的出發點有些區別,他並非想挽救誰,更多是見不得普通人無法吃飽穿暖、路有凍死骨罷了。
思前想後,決定還是從一些切實的方面為這個世界作出引導。
“猶記得第一次下山時,見得山下田野中的陸谷在旱日灼烤下收成稀薄,那時候還想著要培育出一種高產作物。”
只是這念頭已經有些遠了,後來更多是沉浸在對未知的探索中去。
他回憶片刻,然後提筆寫下幾種靈機誘發培育過程中出現的次品,雖然只是次品,不含特殊之處,但這些植株優勢在於可以被推廣——至少西南一帶不成問題。
除去種植相關的經驗,手卷上還有一些簡單的藥方,比如治暑氣、腹脹洩以及一些手足關節病等,這些同樣是他在摸索術法與鼓搗丹藥時摸清,許多藥草之間搭配中和後就能夠發揮出的效果。
“唔,果樹的栽種……這個就沒必要寫上,前後栽種的都是靈植,普通果樹如何改良接種還有待研究。”
實際上他手上還有不少足以帶來更多改變的作物,平日未曾細想,如今略做整理才恍然,自己已經稀裡糊塗弄出這麼多東西來。
大都對自己無用,靈植都談不上,不過比山下栽種的作物要或多或少具備一定優勢。
考慮到自己的初衷,陳嶼只挑了幾種改良自春黍、秋刀麥等糧食的作物,可以帶來豐產,他將之記錄在手卷上,同時於奇景中催熟了一片。
現如今,百來斤的糧食堆積成小山落在邊角。
陳嶼想了想,將手卷翻看一遍後又收起,按耐住現在就丟擲的打算,準備再多看看大梁各地。新作物的耕種不可能遍及天下,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條件,地力氣候不一,作物自然需要區分。
現在他手上的這些西南西北很適合種植,但放到江南水鄉就不行了。
還得再看看,能否從本地的作物裡培育改良出一些來。
“況且給誰、怎麼給這也是個值得仔細考慮思量的問題。”
不止糧食方面,陳嶼現在對一些往常忽視的地方同樣上了心,比如百工。
某刻,正思索著,專心於其上。
當確定瞭如何去做時,冥冥中揚起一股空靈意韻,宛若燭火飄揚。
陳嶼一愣,就在剛才那一瞬似乎自己的靈性倏然拔升了一絲,十分微弱,但感知並未出錯。
他很快回過神,意識到了什麼。
“這也是一種修行?”
眼眉微抬,露出笑意。
到底是靈性活躍下的關係,還是說這確實是修持自我的某種方式,陳嶼一時也說不清,不過總之是件好事。
“曾聽聞心靈境界有三,知我、非我、故我在。”
他現在應該處於知我的境界,前提是真的有這個境界存在。
陳嶼細細回味,總結方才稍縱即逝的靈光與感觸,逐漸有了些想法。
“靈性根源在於自我,自我迷濛昏聵則靈性渾濁、微弱,自我清晰覺醒則靈性渾厚潔淨。”
如同他看見過的籠罩自己的那一層厚厚囊繭,便由靈性凝結成。
“精神力的出現可以看作靈性生髮蛻變的起點,那是自我覺醒剎那所迸發的光與力所導致,只是後面能蛻變到何種地步就需要看自我覺醒的如何。”
他審視自己,內觀身軀與腦海。
知我、非我、故我在,陳嶼判斷,或許覺醒自我便開始踏上‘知我’之路,至於後面是否是‘非我’境界,這一點還僅僅作為推測,有待商榷。
或許知我就是靈性修持的全部,這並非沒有可能。深挖自我根源,最後證得真我,這未必不是一條路。
他依據剛才的靈性變化作出猜想,自我覺醒只是第一步,然後需要結合心靈方面的體悟,知曉根本所求,從而反饋至靈性上,獲得增強。
“求所得、論行知,就能強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