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相遇(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在打聽之餘,他亦注意著洛城之中可能存在內景地的地方。
找尋了幾個時辰,最後才在一方古樸石橋處感知到,施展術法遮蔽身形,入虛跨入其中,卻是一方天水顛倒的世界。
“離奇!與之前所有內景都不同!”
這是陳嶼從未見過的內景地,不知是否與水流有關,秀水倒映的景象在內景中顛倒,流淌天空中,而足下卻是那熟悉的漆黑空洞。
四野灰撲撲,連頭頂的河水都黯淡無比,靜謐世界中有靈光溢散,自高處沉下後被漆黑空洞吞沒入內。
顯然,這是一處即將寂滅破碎的內景地。與在青台山時見到的那些相似。
倒是和宜寧、通州等地的內景地有極大差別。
“天地顛倒,河流飛空,這些特殊表現或許也和內景將要沉淪有關,一些深處的本質在改變、扭曲,故而倒映出的景緻令人驚奇。”
陳嶼試著觸碰,結果河水堅固,一如內景地中其餘事物一樣無法活動,十足的死物。
他環顧四周,沉吟少許後退了出去。
“新元神還在重鑄,此刻能呼叫的精神有限,無法保證在內景地中活動自如。”
左右內景跑不掉,陳嶼心中不急,將這一處的位置記下後,繼續在城中尋找。
內景地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據他一直以來的觀察,大致可以和人念豐厚與否以及歷史是否悠久掛鉤。
不過並非多有悠久傳承地都能遇到內景地,更不是每一處內景地中都能得到秘寶。
“說起來身軀的靈性當初結繭化做一口囊,許久未去關注,不知如今怎樣了。”
他曾在那一處由草丹帶去的特殊內景地中看見包裹體外的靈性囊繭,外側有枯寂痕跡,內部則在醞釀,也不知能孕育出什麼來。
過程中陳嶼投入過不少東西,後來發現研磨後的秘寶粉末對囊繭的成長作用最為明顯,不過由於手頭的秘寶實在有限所以久而久之便少有在意。
此時記起來,他想去看看,但進入那裡需要草丹作為依憑,而且對精神的負擔很大,少許活動都會消耗大量力量,一時實在沒有餘力。
扶額一嘆,草丹這東西在青台山上種了不少,然而隨著各式靈植的陸續培育成長,倒是被閒置了許久。
之後也鮮少有再次培育,反倒是雜燻草、山芒等靈植已經培育到了第二次,元靈根更是在不久前第三次投入靈機。
“好在離開前帶上了種子,可以種一些在奇景中……算了,還是先種在浮田上比較好,奇景還在填充剩下八成區域,期間未必不會繼續變化,種植靈植可能會有所影響。”
繞城走過後又在另外兩個地點憑藉敏銳感知發現兩處內景地,陳嶼同樣記下位置暫時放棄探索,等待新元神熔鑄成功。
而在尋找內景之餘,他在去到東城區域的路上‘意外’與剛入城不久的蔣勤安以及嶽海平相遇。
二人衣著質樸,外邊兒簡單罩著一身青灰長衫,內裡夾著軟甲,看質地似乎不差,也不知從哪裡淘來的。
龍行虎步,兩道人都有武功傍身,陳嶼先趁著交談時檢視了當初在無名山大陣中投入他們體內的元神之種,結果已經枯寂,應該是間隔太久,足足數月沒有得到補充故而自行寂滅消散。
兩人也未能凝聚精神、覺醒自我,不過看他們周身筋骨通達、皮膜堅韌,尤其嶽海平步踏之間足下與腰臂彷彿呼應,體內五臟六腑亦有勁力時刻交顫錘鍊。
儼然後者在龍虎互動一道上又走出一大截,功夫愈發精深。
至於蔣道士同樣未曾虛度,數月不見竟一舉越過了通勁大成,只差半步即可與師兄一樣踏足二流龍虎境界。
“恭賀道兄,一身護道之術已然爐火純青,比之平城法會時候要精進許多。”
“哪裡哪裡,陳道友天元飽滿,筋骨強健,才是石牙後起之秀。”
沒營養的互捧兩句,三人都直爽,於是結伴就近尋了間酒樓,開下房間後叫上一桌茶水齋菜,斟酌之間聊起了近況。
蔣勤安與陳嶼接觸過幾次,還曾送書至青台山雲鶴觀,不久前還曾邀請下山除匪患,算是熟知這位年青道人的性子。
“道友此番會從青台山走下,越過數千裡來到錦州洛城,倒是出乎意料。”
蔣道士端著茶碗呷了口,他鄉遇故知讓得這位面上的陰鬱散去不少,難得勾勒出幾分笑意。
嶽海平也微笑著附和,一路上,他時常聽自家大齡師弟提起,在石牙縣的青台山有一傳承不短的道觀,觀主是一位年歲不大的後輩,護道之術精湛,且論道之理亦不遜色旁人。
和煦有禮,多是自甘清冷獨居山間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