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三章 共鑲義舉?(第2/3頁)
章節報錯
……
“任憑何人都想不到,一支甚少聽聞的義軍竟能奇襲之下飛奪關隘,在逼走梁皇后更是一舉攻陷建業都城。”
蔣勤安搖頭,目中多是無奈。建業城何其大,四朝古都,歷經百年戰火卻依舊屹立巋然。
在此之前,少有人去注意這群在河間地被各方追剿的勢力。更不會料到作出此等大事的會是他們。
“本以為對建業威脅最大的會是席捲大半江南的救世軍,沒想到又出個太平軍拔得頭籌。”
話語中,蔣勤安對現今的朝堂乃至梁皇印象顯然不佳,時不時憤懣兩句,轉而又嘆氣連連,只道自己手舉三尺青鋒,斬不淨世間不平事。
陳嶼端著茶,輕輕呷了一口。
聽得出來,山下亂糟糟的局面不僅沒有隨著春耕到來而停歇,反而如烈火烹油般愈發燃起,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盜小賊都能動輒拉出百十人舉事,禍亂一方。
“西南也徹底亂起來了。”
據蔣道士說,宋屠夫已經被調走,就在不久前砣方、黎渠兩州的戰事剛停歇的時候。
“打爛了!”
“數百里內無人跡,屍橫遍野!”
在殺了不知多少人,屠滅了幾個大的土族老幼男女後,原本鬧騰了數月的西南世家、土族們一夜之間盡皆緘默,兵卒潰散奔逃,富戶捲了細軟遠去。
過於暴虐的殺伐有時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那位宋將軍顯然很擅長找到問題的源頭,然後以雷霆之勢予以撲滅。
經此一役,西南七州幾乎沒有其餘聲音可以與對方抗衡,然而不等屠夫肆意享受,建業……破了。
朝廷連發九道聖旨金令,每一道都在加官進爵,內容到底如何難以知曉,但從接連攀升的頭銜或能看出一二。
“如今,宋屠夫距離封王只差半步。”
蔣道士還有半句沒說出,實際上就在前兩日已經有訊息從中原傳來,渡江戡亂的宋屠夫遇到了救世軍,一舉擊敗。
估計封王的聖旨已經在路上了。
陳嶼梳理著對方帶來的訊息。先前是他想岔了,蔣道士這次上山來並非要邀他一起落草為寇。
所謂義舉,指的是海雲觀為首,拉攏了不少人準備趁宋屠夫遠離西南的機會將境內的匪患犁清。
此間的道人大多懷著樸素的悲憫,不過倒也沒有不自量力到要滌清廣庸,所為所想的,第一時間還是石牙之內。
至於說為何是渾水……蔣道士說的很清楚,這些匪徒的背景千奇百怪,誰也斷不定到底有多少的掩攢貨色在底下蠅營狗苟、狼狽為奸。
官府、大戶、軍隊……乃至於部分武林勢力。
海雲觀願意站出來,一來是瞧著南梁日子不太久,立足之地多一分安穩未來便多一絲保障,省得到天下分崩離析的時候還在為內憂外患費神。二來也是見不得生民苦難,尤其最近幾月立在頭上的大災星離開,隱隱間又有不少盜匪肆意妄為。
石牙縣內亂作一團,武林也難安好。
“自元梁立國,西南未曾安生過,如今宋屠夫遠去,雖留下部分兵馬鷹犬,但對四野的黎民遭遇漠然無睹,甚至一些匪患本就出自兵災,未必沒有對方手筆。”
蔣道士娓娓道來,陳嶼自然體會到了對方的心思,下山鋤匪……不是不行。
前身便是遭了匪人襲擊,倉皇迎戰之下受了重傷。
無論緣何,對於舉刀向更弱者燒殺劫掠的匪徒,他從來都無半點兒同情。
況且剛才蔣勤安告知,這次行動主要針對各地為禍已久、罪行罄竹難書者,為了行動的迅速和有力,各方都在聯合,清掃自家門派所在的區域。
陳嶼所要做的,便是沒事多在青台山附近逛逛,若遇到了匪人,順道給拔除了即可。
無需離得太遠。
“大勢離亂,吾輩苟居一隅,享香火奉飼而無力為蒼生安平天下,不過若能護佑鄉土百姓,哪怕一時,亦是一件善德。”
“度人無量天尊。”
說著說著,蔣道士口頌尊號,滿面的悲天憫人。
想來,一路見到的淒涼景已經讓這位中年道人淤積了不少傷情在心間。
比起上一次的意氣風發,對方肉眼可見的愁苦了許多。
另一邊,陳嶼很難做到與他一般無二的共情,不過在聽完後稍作沉吟,沒有拒絕對方,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