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台山上雲鶴觀(求評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很清楚自己斤兩的他並沒有太過在意這個觀主身份,更沒有想過要以此為依由做些什麼。
一個草頭道觀外加野雞道士,哪來的底氣搞東搞西,陳嶼沒那個心思。在他看來與其這般,還不如安安分分待在山上種種田、釣釣魚、練練功,偶爾讀下那幾本快要被翻爛的所謂道經。
日子悠悠,豈不快哉?!
……
道觀不大,實在分不出內外,但若硬要說的話,除去最靠裡的兩間臥房以及供奉大殿外,其餘幾間都可以叫外院。
而在最外面的,便是眼前這處,往前幾年乃至更早,這裡常常被用以接待來往香客、善士,老道士尚在時也會在此打練樁功,教授道經。
只是物是人非,已然冷清了不少。
踏入院中。
一大三小四口水缸列在牆根邊,前幾日飄了場冷雨,大的那口盛了大半,三口小的則裝了個滿滿當當。
依稀能瞧見水缸中浮動的綠萍。
另一邊,青松盤亙橫生,還有棵大頭梨,只是看著要比前者低矮許多。
兩樹分在左右,錯開了些許,各自繞著一圈草埔,中間留出了條用碎石子鋪滿的青石小路。
院子雖然不大,但眼前這些物件擺弄起來,尤其佈置得精巧,乍一看倒也能多出幾分寬敞之感。
陳嶼解下裝了蚯蚓的竹筒,將之倚靠在立柱腳下。來到小水缸前,簡單涮了涮手,順帶掬了一捧抹了把臉。
冰涼涼觸感滲透麵皮,沖刷掉汗漬汙泥的同時,疲勞也盡去,他揚起頭隨意擦拭了下,便進了更裡處。
供奉殿位置在正中。
碩大的道字貼在房頭,跨過去,就見一排小巧的石蒲團整齊排列在香案下,而在殿堂正前方的,卻是座人高瓷像,那是位老者,長鬚長眉,懷中抱著古鏡。單看面貌帶有幾分莊嚴,又不失和善。及其下兩側,則羅列落座著大大小小、形體面貌各異的諸多真君。
同樣是陶瓷製成,只是精巧程度比不上當首那位。粗略看去,估計不下二十。
這些便是雲鶴觀供奉的各路真神了。
名號有大有小,跟腳也五花八門。有些來歷純屬杜撰,還有不少則脫胎自古時的英豪事蹟。時間遠近不同,背景故事也不一。
或是民間好事者添油加醋,或是一朝得了帝王封敕,於是糊里糊塗便成了得道真君,享得香火供奉的同時庇佑一方。
譬如左下第二排靠裡位置那位身披長袍、手持雙劍的怒目道人,承了原身記憶的穆遠就知道,其形象來源自一個流傳很廣的西州民間傳說。
至於原型,大抵是錢週末年某位血戰沙場的將軍,距今三百年左右。估計這位古人也想不到,三百年時間,他竟一躍成了西南一帶有數的道家真人之一。
甚至有不少旁支門徒都頂著其名號行走人世,撈取香火。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最上首者。
〈清極玉穹寶靈始華洞元天尊〉
此方水土的道祖之一,名頭很大,無論南邊還是北邊,都有無數道家徒子徒孫敬奉,同時也很少有人敢冒著這位的名號去招搖撞騙。
畢竟是要被所有自詡正統的道士戳著脊樑骨吐口水的。真要遇見了乾陽道脈那般脾氣火爆的,說不得還要捱上兩刀。
頂了觀主之位的假道士陳嶼自然不會去幹這等沒品事,雖然原本還算是個無神論者,但既然來了這遭天地,秉持著反正也不虧,好歹插根香的念頭,他還是對這些神仙真君們做足了禮節。
此刻,只見他來到案前,熟練地點燃香燭,搖了四根青皮蠟插在正中央的銅座內。
四四方方,每一角都栽了一根。
一方水土一方規矩,如今這片時空的道脈中人對於供奉的條條框框與記憶中頗有些不同。
三香檀木論金頂,一青四臘表敬心。
雲鶴觀拮据,自是無法如正陽、靈鶴那等大觀大派般‘論金頂’。好在香燭便宜,管夠。也算聊表心意。
不多時,帶著木草清香的嫋嫋煙氣便飛旋著攀升,落在案頭上空數尺,轉瞬又飄然散去。
陳嶼像模像樣打了個稽首,拍拍手後轉身進了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