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產充足,且有少府‘宏觀調控’的關中,糧價平穩下降,自漢十一年春的二千多錢每石,已經降到了去年秋收後的二百錢每石;

而在糧產不足以供應需求的關東,糧價卻仍舊居高不下,常年維持在二千錢每石。

至於原因,可謂是極盡複雜。

有天子劉盈‘厚此薄彼’,以優先供應關中、北牆衛戍部隊為主要方陣的緣故;

有關東糧商群體‘囤積居奇’,為利益抬高糧價的緣故;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壟斷關中糧食市場的少府,供應關東的糧食量不足,以及供應價格不低。

便拿去年秋收之後舉例:

按照少府於秋收之後釋出的公示,少府今年收購糧食的價格,為一百五十錢一石,售價則為二百錢一石;

與此同時,為了能確保自身的壟斷地位,少府‘每石一百五十錢買入、每石二百錢賣出’,原則上都是無限量購入、售出。

但在供應關東之時,少府卻是搖身一變,從壟斷關中糧食市場的狗大戶,陡然變身為了‘平準均輸’的堅定衛士。

對於供應關東的糧食數量,少府嚴格遵照了劉盈交代的‘優先確保關中糧食市場、朝堂用度,以及軍隊補充’的原則,將對關東的糧食供應量,維持在了全年五千萬石以下!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少府供應關東的糧食,那都是留夠了關中百姓的口糧、朝堂以及軍隊的需求,才把剩下用不到的部分拿出來,供應給了關東。

而‘全年不超過五千萬石’的糧食供應,也間接導致了關東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嚴重不對等,從而導致糧價根本無法下跌。

——在少府官營糧米之錢,從關中流入關東的糧食,基本都在每年一萬萬五千萬石以上!

甚至即便是這樣,關東的糧價也從未曾低於關中!

而現如今,關中出口關東的糧食卻突然減少了三分之二,顯然會加劇關東的糧食緊缺,從而影響糧價。

再者,便是少府供應關東的糧食,也不是按照關中地區的‘一百五十錢每石無限量買入、二百錢每石無限量賣出’,而是以每石八百五十錢的價格,每年固定賣出五千萬石。

如此一來,吳王劉濞發出‘少府敲詐宗親諸侯’的牢騷,也就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

在關中賣二百錢,在關東卻賣八百五十錢,這分明就是在搶錢!

甚至就連這八百五十錢每石的價格,都並沒有包含運輸費用!

——在得到關東宗親諸侯的‘訂單’請求之後,少府只負責將糧食運到函谷關外的敖倉,並讓諸侯自己派人去取!

這般差別待遇,要是再沒人跳出來,罵陽城延兩句‘利令智昏’,恐怕就連劉盈心裡都要犯嘀咕,猜測陽城延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是不是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滔天背景’了。

但發牢騷歸發牢騷,吳王劉濞,乃至於齊王劉肥、楚王劉交,以及劉盈的其他弟弟們,恐怕也根本不敢再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

究其原因。

“太祖高皇帝分封宗親諸侯,以鎮關東,本就以土、民全予諸侯王之手;”

“民得飽食,本就乃諸侯所當慮之事,而非朝堂之責。”

語調低沉的道出一語,劉盈便也停下手,神情稍帶嚴肅的坐在了呂雉身邊。

“往昔,關東之民苦糧米不足時,然諸侯皆不以為意,只於王宮之中基金奢靡,而於民生不顧;”

“諸侯民食不果腹,又無諸侯相護,竟只得夠關中糧商所輸之關中米,乃作價石數千錢······”

神情凝重的說著,劉盈不忘稍嘆一口氣,將目光從母親呂雉身上移開,轉而望向殿門的方向,悠然發出一聲長嘆。

“自秦亡而漢興,凡天下之民,無不賴關中之米東出函谷,以供關東民食;”

“便因此,關中縱得糧產豐足,亦難免糧價鼎沸;及關中所輸關東之米,亦因輸途調撥,而貴逾石數千錢。”

“兒尚為儲之時,曾聞太祖高皇帝尊尊教誨:不謀萬世之君,不足以謀一時。”

“彼時,兒便心有疑慮。”

“——今天下百廢待興,民口不豐,關中肩天下民之口糧,亦已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