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0章 苦了誰,也不能苦邊防戰士(第2/3頁)
章節報錯
看到張蒼,王陵當下就驚呼‘小夥子長的真好’,於是便毫不遲疑的叫停了行刑,替張蒼對劉邦求了情。
對於老鄉王陵,劉邦自然是覬覦已久,怎奈王陵打小就和劉邦的大仇人——雍齒光著屁股玩兒到大,劉邦縱是有心,也實在是無從下手。
眼見一個‘讓王陵承自己人情’的機會出現,劉邦自是從善如流,當即赦免了張蒼的死罪,許其戴罪立功。
就這樣,王陵便欠了劉邦一份人情,也算是為後來,投身漢營埋下了伏筆;
至於被王陵就嚇得張蒼,也自那時起,便對王陵恭敬無比,恨不能將王陵當親爹來侍奉。
——畢竟再怎麼說,王陵也算是張蒼的救命二人,一個‘再造之恩’,張蒼無論如何都是要認的。
再後來,劉邦先入咸陽,又化解了項羽設下的鴻門宴,被項羽封為了漢王。
至於王陵,卻礙於好友雍齒曾背叛劉邦,從而並沒有投身劉邦賬下,而是自帶人馬離開了咸陽,回到了南陽老家。
直到後來,劉邦親自派人問王陵:過去,我只是沛公,不敢讓閣下做我的從屬,如今,我已經獲封為漢王,應該是有資格請您來協助我了;
您救下的張蒼,已經成為了我帳下的大將,難道您還要在南陽蹉跎歲月,等張蒼這個小子,成為率領十萬兵馬的主帥嗎?
得知劉邦之意,王陵也終於確定:老友雍齒的背叛,並沒有讓劉邦厭惡自己;
再加上張蒼‘已為將軍’,實在是很難讓王陵忍住‘我上我也行’的衝動。
就這樣,王陵幾經波折,終還是投身於漢營,並在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立下了不菲軍功。
在劉邦還定三秦,並於霸上會盟各諸侯,準備共討項羽之時,曾自豐邑逃走的雍齒,也以‘趙將’的身份重歸劉邦麾下;曾經的‘些許’不愉快,似乎也算是暫時得以瞭解。
之後,劉邦率領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大軍,於楚漢彭城一戰先勝後敗,潰不成軍;王陵的母親,也同劉邦的父親劉煓、妻子呂雉一同,落入了項羽的掌控中。
為了逼迫劉邦就範,項羽自是先拿劉煓做文章,卻只等來劉邦那句‘分我一杯羹’;
而後,不死心的項羽又拿王陵的母親做起了文章,打起了‘起碼也要撈個人才回來’的盤算。
很顯然,王陵不是劉邦。
對於項羽‘烹殺爾母’的威脅,王陵根本不敢坐視不管,只能趕忙派出使者,與項羽接洽商談。
接見王陵派出的使者時,項羽也是讓王母始終坐在一旁,險惡用意昭然若揭。
在項羽明確表示‘王陵不請自來,此事面談’的堅決態度後,王陵派去的使者只能以‘我做不了主,先讓我回去彙報’為由,暫時結束了這場接洽。
而此事的轉折,也正是發生在這一刻。
——聽聞兒子王陵的使者即將返回,王母偷偷找到了使者,說:楚王無人主之相,成不了大事;告訴我兒,不要再想著救我了,好好跟隨漢王建功立業,光耀門楣!
言罷,王母竟毫不猶豫的拔出劍,當著使者的面自刎而亡······
等項羽得知此事,王陵的使者自是早已逃走;自知已經失去王陵的霸王項羽,竟一怒之下下令:烹王母之屍······
老孃自刎而死,都沒能躲過‘烹屍’的悽慘下場,終是讓王陵下定決心,一心一意跟隨劉邦。
因為這,即是王母臨終前的遺願,也是王陵報仇雪恨的唯一可能。
但王陵沒有注意到的是:自己‘險些判漢降楚’的舉動,並沒有逃過漢王劉邦的雙眼······
就這樣,王陵在好不容易擺脫‘雍齒朋友’的負面標籤後,又被劉邦貼上了一個‘忠心存疑’的標籤;
到後來,漢祚鼎立,遍封諸侯之時,劉邦更是刻意沒封王陵,而後又晚封;
這裡的‘晚封’二字,一拖,就是近兩年之久······
從最終,劉邦即便心懷厭惡,臨終前也還是將王陵指定為‘蕭何、曹參之後的第三任相’,就不難看出:對於王陵的能力,劉邦還是非常認可的。
但劉邦因為當年那件事,對王陵心懷芥蒂,也是母庸置疑的事實。
——彼時的劉邦已是堂堂漢王之尊,都能撇下臉喊出‘分我一杯羹’,王陵為什麼不行?
自是因為王陵不是劉邦,普天之下,也不會有再第二個劉邦。
但無奈的是:在劉邦看來,王陵‘險些無奈降楚’的舉動,就是很不應該。
——誰讓劉邦自己,能在同樣的情況下做到‘威武不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