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7章 特色屯耕戍邊政策(第2/3頁)
章節報錯
換而言之:蒙恬麾下的三十萬‘屯耕團卒’,就曾將頭曼時期的匈奴人,乃至匈奴人在內的所有草原遊牧民族,逼到了距離長城上千裡外的北方。
這一切,無疑都在說明:屯耕戍邊,是華夏封建時期抵禦外敵、穩固邊境,甚至是緩慢向外拓展的不二良策;
與此同時,也是封建時代所能採取的最具價效比、成功率的方案。
而具體到如今的漢室,曾經興起於秦始皇嬴政時期的‘屯耕戍邊’政策,卻發生了些許變化。
——主要是‘屯耕戍邊’四字中的‘戍邊’二字,因為漢室第一次施行屯耕政策的方位,而逐漸被澹化。
安東,朝鮮半島,便是漢室第一次施行屯耕政策的地區。
而這個地區,即算不上漢匈邊界,也算不上‘未服’‘方外’之地。
與其說,劉盈是在朝鮮半島施行‘屯耕戍邊’,倒不如說,劉盈是在哪安東,或者說朝鮮半島這麼一片三面臨海,一面與漢室完全接壤的偏僻之處,做著自己的實驗。
既然是實驗,那最終得出改良後的成熟政策,自然也還是要回到其原有的使命。
即:安東的屯耕政策,是劉盈為了透過實驗,得出如今漢室所可以接受、可以實行的‘劉漢特色屯耕戍邊政策’,以用於未來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身上。
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沒有被劉盈所解決。
“安東,能種地······”
“——草原怎麼辦?”
“——真要像歷史上的漢武帝那樣,在草原上種田?”
“會不會稍微蠢了點··········”
滿是愁苦的發出一聲呢喃,端坐於御榻之上的劉盈,一時間也有些唉聲嘆氣了起來。
這個問題,是劉盈目前關注的主要問題,且沒有之一!
因為屯耕戍邊,最開始的初衷,就是透過屯耕團這種‘敵人來了能打仗,肚子餓了能種地’,即能自己保護自己,又能自己餵飽自己;
能長期駐守邊牆,又不需要中央輸血的特殊體制,來確保邊牆防衛力量充足的同時,不需要對中央財政,造成太重的負擔。
就拿如今,漢室陳列於長城一線的北方衛戍部隊距離:如今漢室,在北方長城一線,總共部署了超過二十萬人的部隊;
而這二十萬人,甚至都不足以保證邊牆安穩,頂多只能保證匈奴人南下入侵時,漢室能儘快‘發現’。
至於及時阻止起有效的防守,卻絕對不是這二十多萬人,所能做到的了。
原因很簡單:匈奴人來,就肯定不會來百八十號人!
要麼,是五百到一千人的規模,在邊牆偷雞摸狗,這樣的‘入侵’,漢室不用在意,也沒法在意——等有人發現這個被洗劫的村莊,匈奴人早就跑回草原了。
再或者,就是想去年秋天,那場差點葬送匈奴左賢王、歷史上的老上單于——攣鞮稽粥的馬邑之戰一樣,以數萬到十萬之間的規模,南下攻打邊地城池。
而面對這等規模的匈奴騎兵叢集,漢室陳列於邊牆的二十多萬邊防部隊,卻根本無法阻止起任何有效的防禦。
——因為這二十萬人要防守的,不是一個村、一座城,而是漢匈邊界上萬里長的整個北方防線。
二十多萬人,分佈於上萬里長的方向,每五十里,也才只有區區一千人。
而一千邊防戰士,在數萬匈奴騎兵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進城池當中······
但也恰恰就是這二十多萬邊防部隊,曾經讓漢室中央,肩負起了極為繁重的財政壓力。
因為這二十萬‘根本擋不住匈奴人,只能提前示警’的邊防部隊,光是每年的軍糧,就需要長安中央送去五百萬石!
而為了將這五百萬石糧食,送到長城一線的每一處關隘,長安中央要花費的運輸成本,卻又是好幾個‘五百萬石’······
就像過去,關中百姓常說的那樣:要想讓一個民夫,把一石粟米送到邊牆,就要讓他帶著三石粟米出發。
但如果這二十萬邊防部隊,都是自給自足的屯耕團模式,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
——不單是長安朝堂,將自此每年剩下五百萬石的軍糧;
同時,也能省下價值上千萬石糧食的運輸成本。
這,還只是邊牆長城一線;
等將來,漢室的北方防線繼續向北推移,又或是朝著西北方向探索,那這句童謠,就要換個說法了。
——要想讓一個民夫,把一粒粟米送到邊牆,就要讓他帶著一把粟米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