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機的射程,是固定的。

無論是一個三歲小孩,還是一個八尺大漢,扣下三石弩的扳機,都只能發射出三石勁道的箭失。

這樣的特性,自然是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弩兵的應徵要求,提高了弩兵的下限;

但相應的,也限制了弩兵的上限,往往只能取決於弩機本身具有的力道。

而弓兵卻有所不同,能射多遠、勁道多強,則完全取決於操弓者的本領;

只要操弓者的力道,沒有超過弓身所能承載的上限,就很容易達成‘我的弓有效射程一百步,我能打一百二十步’的成就。

最後,則是殺傷力的問題。

作為造價高昂的單兵遠端打擊武器,弓的質量,往往都不會太低。

誠然,這也變相提高了弓兵的單兵成本,但也保證了弓兵對敵人的殺傷能力,即射出箭羽的穿透力。

而弩機,卻是國家機器按‘制式裝備’批次生產,通常並不追求多麼優異的個體效能,只保證水準線以上的射程。

這就導致弩機和弓,就算具有相同的有限射程,也往往會體現出殺傷力、穿透性方面的差距。

說白了:弓兵,是有錢人玩兒的東西,除了貴點,幾乎沒有其他缺點;

而弩兵,則是玩兒不起弓兵的人退而求其次,以更小的成本,所得出的山寨版弓兵。

除了同樣能遠端打擊,同時又對兵源要求不高,弩機相較於弓的最大優勢,就是便宜。

這就好比後世的熱武器時代,步兵人均機槍、狙擊槍,自然是能保證最大火力優勢;

但考慮到成本,機槍確實沒有衝鋒槍好使,狙擊槍,也沒有步槍來的香。

而在如今的時代,弓、弩之間的優劣勢在匈奴人身上,卻是徹底倒了個個兒。

——便宜皮實的弩,匈奴人壓根就不會做!

就算透過戰場繳獲,從漢人手中得到了弩機,匈奴人也根本無法維護、修繕,往往只能把弩機拆卸開來,丟棄弩機、弩身,只留弩機上的那把弓。

反倒是有錢人才玩兒的起的弓,成為了匈奴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遠端打擊手段。

可話又誰回來:弓,畢竟是有錢人才玩兒的起的;

而匈奴人一沒錢,二沒技術,連弩機的製作技術都還沒具備,自也導致匈奴騎兵所裝備的弓,往往並不能入漢軍將士的眼。

因為大多數匈奴騎兵的弓,都是自己手工製作的······

但與那些只能射幾十步遠,而且在戰場上動不動被挽斷的劣質弓不同:此刻的馬邑城外,這支以弓箭射擊技術言明的樓煩弓騎,卻明顯有些許不同!

就靳歙肉眼所見:此刻的樓煩弓騎,正沿著距離城牆大約一百五十步的位置,平行於城牆來回移動;

而在發現‘可乘之機’的時候,這些樓煩弓騎便會加快速度,快速來到一處距離城牆一百二十步左右的位置;

抵達‘射擊位置’之後,這些弓騎便會翻身下馬,直立射擊一發弓箭,而後頭都不回的跳上馬背,快速退回城牆外一百五十步的位置,繼續來回移動,尋找下一次射擊機會。

對於這樣的戰鬥方式,靳歙自是感到無比的熟悉。

——這,就是匈奴騎兵保衛,或者說‘咬上’漢軍步兵方陣之後,所施行的主要戰術;

平行於漢軍陣列橫向一動,找到機會就下馬來上一發,然後迅速退去。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種圍著獵物移動,發現機會,卻還要下馬射擊,然後再上馬離去的戰鬥方式,看上去多少有些滑稽;

但考慮到匈奴騎兵的‘文明階段’,或許就沒人會這麼想了。

——這個時代的匈奴騎兵,是沒有馬鞍的!

非但沒有馬鞍,甚至連韁繩都很少!

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匈奴騎兵’,不過是一個騎在光熘熘的馬背上,雙手緊握著馬鬃的原始人!

處於這樣原始的文明階段,能背挎長弓、箭簇,騎在光熘熘的馬背上快速移動,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下馬瞄準射擊上馬的樓煩騎兵,顯然是讓靳歙有些大開眼界。

尤其是樓煩弓騎兵展現出的‘最低一百二十步,最高一百四五十步’的拋射射程,更是讓靳歙暗下感到心驚。

“如此精良之弓,當非胡蠻所能有······”

“往昔戰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