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都打完了,都進入和平發育期了,上哪去找那麼多功勳卓著的勳臣?!

而這,也正是開國之後,朝堂選拔官員的方式,從‘武’向‘文’傾斜的主要原因。

——沒仗打了······

要還是按武勳當做官員選拔標準,那別說長安朝堂了,就連三公九卿十二個位置,也絕對沒辦法坐滿。

所以,在這批開國元勳澹出朝野的時候,政權選拔官員,就要另闢蹊徑了。

而過去,這裡的‘另闢蹊徑’,主要便是孝廉、力田,以及賢良方正在內的舉薦,又或是天子聽說某人有大才,便直接派人去請的‘徵辟’。

但顯而易見的是:這樣單一的人才選拔方式,根本無法填補官員,尤其是決策層官員的空缺。

至於舉薦制的補充手段:貲官,那更是不用提了。

貲官,說好聽點叫官員選拔,說難聽點,就是朝堂中央合法賣官!

既然是賣官,那能找來的官員,自然都是商賈出身;

——尋常百姓根本買不起官,名門望族則根本不需要買官,只需要發動人脈,請某個郡守朋友寫份介紹信,甚至直接舉薦即可!

而‘貲官’這個以商賈子弟為主題的官員群體,在如今漢室的政治大背景下,是天然處於劣勢的。

誠然,商賈出身的貲官、貲郎們,或許真的不乏一些見多識廣、視野開闊的人才;

但最起碼,在如今漢室的發展階段,以及對商人群體全方位無死角的打壓,這個群體出‘人才’的機率,幾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計。

按照劉盈的推算,至少要等到二三十年之後,漢室天下逐漸富足,朝堂開始有意放鬆商人群體的枷鎖,讓工商業得以繁榮,才能指望這個群體能為朝堂輸送官員。

而目前,官員群體則根本指望不上。

舉薦制度質量夠高,數量卻不足、貲官體系數量足夠,質量卻又參差不齊;

這樣一來,以文考為官員選拔手段的考舉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劉盈的視野。

說來,對於考舉,漢室朝堂也不算陌生了。

幾年前,劉盈便曾以‘上林苑缺少官吏’為由,帶著一定的試驗意圖,舉報過一場小範圍的考舉;

雖然效果不盡如人意,並沒有選拔出什麼太過優秀的人才,但也算是開創了‘以文考選拔官員’的先例。

而且這裡的‘不盡如人意’,也只是相對於劉盈的預想而言。

現如今,那次考舉所選拔出來的官員,基本都在上林苑,以及少府各司屬任職;

按照少府陽城延的回饋,這批官員雖然沒有什麼大才,但卻出人意料的踏實、實幹!

從劉盈的角度來看,這批人算不上什麼俊傑;

可若是單從這批任如今,二百到六百石不等的秩祿來橫向比較,這批人,也絕對當得起一聲‘人均能吏、幹吏’。

有了這批人作為參考,最近幾年,朝堂之上關於‘再開考舉’的論調,也已是水漲船高。

單從朝堂的角度來看,大規模舉行科舉的時機,可以說是已經成熟。

但對此,劉盈卻仍帶有些許疑慮。

——首先,便是考舉對舊貴族、特權階級的衝擊,應當如何化解的問題;

上一次考舉,劉盈只是選了百十來位百石級別的小官,而且大都是在少府擔任苦差事,功侯貴族階級並沒有太大的反應;

可若是開展大規模的考舉,那選拔的官員,必然是以千,甚至數千上萬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