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7章 漢室特有的‘鴿派’(第3/4頁)
章節報錯
說白了,後世的鴿派之所以求和,就是因為害怕,就是因為不想打,甚至是習慣性的主和;
但漢室的鴿派求和,是他們覺得:嗯,我覺得可以再發育發育,等六神裝了再打,咱後期無敵。
所以實際上,如今漢室的鷹派和鴿派雙方成員,或許在後世人看來,會顯得非常奇怪。
——主戰的,全是那些沒上過戰場的二代子弟,又或是自詡‘至剛至烈’的博士文官;
與之恰恰相反:主和的,反倒是那些真正上過戰場,真正跟匈奴人真刀真槍交過手的武將。
而現如今,長安朝堂‘鴿派’的領頭者,也正是如今漢室軍方的代表人物:曲周侯世子,酈寄。
這種‘文官主戰,武將主和’的現象,或許乍一眼看過去,會讓人十分摸不著頭腦;
——華夏曆朝歷代,從來都是武將嚷嚷著要打仗,文官高舉和平棋子,怎麼到了漢室,情況卻顛倒過來了?
可實際上,只要瞭解到這種現象的內在邏輯,也就不難理解這種奇怪的現象,會出現在正值上升期的當下了。
對於文人、二代而言,戰爭是什麼?
不過是軍糧、軍餉,以及百十來萬運糧的民夫,十幾二十萬平民子弟組成的軍隊,以及配套的武器裝備;
至於真正的戰爭意味著什麼、真正的戰場長什麼樣,卻根本不在這些‘肉食者’的認知範圍之內。
所以,對於‘打不打’的問題,這個群體就很容易出現一種錯覺。
——你要糧食,我給你撥了;你要兵卒,我給你徵了;運糧民夫、各式後勤輜重,我也都給你保障到位了;
那我既然把除了打仗之外的所有事兒,都給你辦的妥妥帖帖的了,那要求你武將殲滅敵軍幾十萬人,應該不過分吧?
也就是說,對於這些不瞭解戰爭的人而言,‘能不能打’,往往只取決於‘打不打得起’。
只要打的起,能湊夠戰爭所需的物資,這個群體,就很同意得出一個‘能打’的結論。
至於戰略得失、勝算之類的東西,則完全不會在這些人的考慮範圍之內。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比起這些把戰爭當做網路遊戲,以為打的起=打的贏的愣頭青,武將顯然對戰爭、對敵我雙方實力,以及各自的作戰方式、剋制關係,有更加全面地認識。
長達幾十年的對外戰略劣勢,使得這些武將無比清楚地知道:要想在確保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的同時,對匈奴造成足夠的傷害,達成具有價值的戰略意圖,如今的漢室,還需要什麼、還缺什麼。
就如方才酈寄所言:如今漢室雖然兵力充沛,後勤保障充分,但如果敵人是匈奴,那漢室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戰馬和騎兵。
所以,明知漢室還缺什麼、還需要多久才能彌補空缺的武將群體,便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先不急著打,再等兩件裝備再說’的看法。
至於如今,長安朝堂鴿派佔據絕對優勢,鷹派則苦苦支撐,甚至需要丞相預設站隊鷹派,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漢室,起碼在如今的漢室,做官能做到有資格出現在宣室殿的高度者,幾乎就沒幾個人,不是從軍隊摸爬滾打出來的!
為什麼歷朝歷代皆分文武,唯獨漢初不分?
——因為漢初,朝臣百官、元勳功侯,幾乎是人均文武雙全!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暴躁鷹派,或者說無腦鷹派只有文人博士、功侯二代寥寥數人所組成,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了。
沒辦法。
——在如今的長安朝堂,想找一個整天嚷嚷著開戰的傻缺,實在是太難了······
官員,尤其是高階官僚的整體質量,實在不足以提供足夠的傻缺,來組成勢力龐大的無腦鷹派·······
而對於這一點,劉盈,是有心想要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