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調整(第1/3頁)
章節報錯
高燒不退,正文碼出來很亂,就以內容科普調整一天,明天補一章免費章節。
對科普內容不感興趣的讀者請酌情訂閱;
·
華夏曆史上最早的識字課本,在正文中有提到,正是西周宣王時期,太史令‘籀’所編的《史籀篇》,收錄的文字是西周通用於神州大陸的大篆。
這裡的太史令‘籀’,指的便是名‘籀’並擔任太史令的一位官員,姓、氏皆已不可考;
在太史籀著《史籀篇》後過了數百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列國林立,言語異聲,文字異體;
到了戰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籀文大篆已通行500多年,書寫繁難,多有不便,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繁複的社會活動,以及日趨複雜的文化思想內容,各國在實際應用中,就有求簡取便的自然需求。
而在戰國末期的趙、楚、齊、魏、燕、韓、秦七國當中,唯有秦國為‘周之故土’,使用的文字是古籀大篆一系的文字——小篆;
而其他六國所使用的文字,則與周秦系攥體文字頗有不同,按照各國百姓習慣和不同的歷史演變,發展成了許多種字型,故戰國六雄的文字,如今也已大半失傳。
王國維先生將此現象概括為: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
到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時,秦人在原有大篆的基礎上‘頗有省改,取其便捷易用’,得出新的文字;
而這種比大篆簡易、省改的秦國文字,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小篆’。
只不過大篆、小篆等名稱,都是後世學者所擬定的,當時人並不這樣稱名,小是相對於大而言;
按照歷史記載,在真實的歷史時期,始皇書同文,規定以秦字為天下唯一通用文字時,應該並不曾稱其為‘小篆’,而應該是‘秦篆’。
如願掃滅六國之後,始皇嬴政採納秦相李斯的建議,‘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簡易規整的小篆字型;
為了順應這一‘書同文’的文字改革國策,地方郡縣可謂雲起而景從,各種馬匹奏摺如雪花般飛入咸陽,說到底就是一句話:我政哥牛x!
當然,比起地方郡縣如此赤裸裸的‘牛x’,中央朝堂的官員拍起馬匹,無疑是更體面、更顧形象,也更高階一些。
如丞相李斯,為順應‘書同文’而作《倉頡篇》的共7章;
中車府令,也就是當世公認的奸宦趙高,作《爰歷篇》共6章;
以及秦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共7章,都屬於‘如何拍出高水平的馬屁’的教科書級示範;
而這三篇,在正文中有提到:三人所作共計3篇20章,世稱‘秦三倉’;這三篇被史學家公認為‘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即得小篆字型。
——說白了,就是在《史籀篇》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二次創作,並順帶將字型從周大篆改成秦小篆,好方便天下文人能更容易看懂、能更輕鬆的讀通。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秦盡焚天下之書,在當代可謂是婦孺皆知的‘罪證’;但實際上,秦始皇頒發的焚書令,卻並非是‘燒光所有的書’。
從史料記載的原文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一點。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中,李斯請奏始皇頒佈焚書令的原文為: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