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7章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第2/3頁)
章節報錯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劉盈唯一認同《倉頡篇》是啟蒙讀物的參照,也僅僅只有《倉頡篇》全篇三千三百字,卻沒有哪怕一個字重複出現·······
至於此刻,劉盈為什麼會手捧一卷《倉頡篇》,在這碩大的宣室殿中搖頭嘆息不止,倒也不是心疼皇長子不到四歲的年紀,就要學如此晦澀難懂的‘先賢典故’。
——與後世不同,在漢室,皇子們的教育問題,早在先太祖高皇帝劉邦登基之時,便已被定下章程。
如尋常皇子三歲啟蒙、六歲封王就國,以及太子在三歲啟蒙的基礎上,外加六歲開始習讀先賢經書、典故等,都是漢室‘由來已久’的祖制。
劉盈自己倒還好些,先皇劉邦登基之時,劉盈已經八歲,之後讀了幾年書,便趕鴨子上架繼承了皇位;
但從劉盈往後,皇子三歲啟蒙、六歲封王就藩,太子三歲啟蒙、六歲始學,卻將成為雷打不動的定製。
對於這一點,劉盈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蓋因為與後世那些領朝廷俸祿,受天下供養的親王、郡王們,乃至於更往後當豬養的皇親國戚們所不同:漢室的皇子,除去未來繼承皇位的儲君之外,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是成為一位實權諸侯王!
在諸侯王自己的國土之內,除去調兵、徵稅,以及修改律法、稅制之外,其餘所有事物,都由諸侯王本人,以及諸侯國的‘朝堂’所負責,中央朝堂根本不會插手!
換而言之:在每一任漢天子駕崩之後,儲君太子繼承的,是整個天下的皇位,而其餘的皇子們,也將會成為一個個零散分佈於關東大地的‘土皇帝’。
所以,以更高的標準,乃至儲君的標準培養皇子,也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讓皇子們從三歲開始,就去體會秦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留於《倉頡篇》中的思想哲學,雖稍有些不合時宜,倒也還算勉強說得過去。
——精英教育嘛,是這樣的。
但對於民間,那些連加減乘除都要擺著指頭算,甚至要算酬作為輔助工具的平民子弟而言,這樣的‘精英教育’,顯然就有些不合適了。
精英教育,之所以能被冠以‘精英’二字,正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必然是將龐大的教育資源,集中投入在極少一部分精英階級身上,以保證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的每一個人,都能達到合格,乃至‘良’以上!
用這樣的教育方式教育儲君,那自然是毫無問題,教育未來的諸侯王、土皇帝,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若是將這種教育方式,用在培養、選拔官員的普行教育上,顯然就有些異想天開了。
——要知道即便是到了後世,精英教育,也只是極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稀缺資源!
在如今這個貧瘠、落後的時代,毫不誇張的說:就連認字,都已然是極少數人才能享有的權力!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若再以精英教育去提高教育門檻,那別說選拔出足夠官吏,以促成中央集權了,便是政權的日常運轉,恐怕都很難保證!
所以,劉盈之所以對《倉頡篇》動了心思,就是想要做個大膽嘗試。
嘗試透過降低教育門檻,起碼是降低啟蒙、識字的門檻,來擴大天下‘文人’的基本盤,為將來透過考舉進行官員選拔的制度,提供足夠龐大的備選基數。
——在後世,華夏民族總是會抱怨:神州華夏十四萬萬人,難道就選不出十一個會踢足球的人?
但這些人不知道的是:華夏十四萬萬人當中,正式註冊的職業運動員,卻只有寥寥數千,不到一萬人;
當國家青年隊的主教練,想要從某一年齡階段,如十三到十五歲之間的運動員中,選拔出一支由三十人組成的國青隊時,可供選擇的人選,卻往往只有三、五百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常年出現在水星杯八強中的國家,雖然只有數百上千萬人口基數,卻擁有上百萬職業運動員儲備;
同樣一支青年隊,可供這些國家選擇的某一年齡段青少年運動員,往往都是十數萬,乃至數十萬的龐大數量。
說白了,如今漢室所遭遇的文人少、官員少的問題,本質上和後世華夏足球‘後繼無人’,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足夠的基數,就不能保證整體質量,和足夠激烈的內部競爭;
與此同時,基數的缺失、質量的下降,反過來又會導致更多的家長對此抱以悲觀態度,又進一步加劇基數的減少、質量的下降,從而進入一個‘人越少搞得越差、搞的越差人越少’的惡性迴圈當中。
幸運的是:不同於後世人對華夏足球抱有的悲觀態度,如今漢室對於‘知識’的態度,可謂是人均‘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