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3章 鐵器時代的前置條件(第2/3頁)
章節報錯
跟無依無靠的旁支宗親——吳王劉濞打聲招呼,而後派人去吳東沿海地區,挖出一片鹽田,把海水引入田中暴曬;
等鹽田曬乾,把田底的粗鹽從田裡取出來,簡單清洗過濾一下,就算是得到滿足使用田間的粗鹽,並將其存入少府,或是販賣到天下各地了。
甚至即便是剛定下方略,還沒具體實施的‘吳東近海捕撈業’,具體操作起來也並不複雜。
——少府負責做船、網,而後直接將其投入使用,或自用於捕撈,或出租、販賣皆可。
說白了:無論是官營糧米,還是少府專鹽,亦或是近海捕撈,都只是單一層面的具體事務。
但鐵,卻是一件牽扯到無數產業、無數層面的複雜專案,絕非一紙詔令、三二官吏,亦或是一個所謂的‘鹽鐵都尉’,所能順利完成的任務,或者說使命。
在後世歷史研究界,有這樣一句話,為廣大歷史研究者所廣泛認同:
——判斷一個文明的文明階段,其主要參考在於:社會制度,以及生產工具的原材料。
且大多數情況下,‘社會制度’和‘生產工具的製作原材料’,都是無形中繫結在一起的。
如上古時期,便是‘原始部落社會’或‘奴隸制文明’,與‘石器時代’繫結;
又如百十年前的週末,或者說春秋戰國時期,便是‘早期封建文明’,與‘青銅器時代’繫結在一起。
而如今的漢室,應該算是度過了春秋戰國的‘早期封建文明’,正式踏入了封建文明的成熟期;與之對應的,則是登峰造極的青銅器文明巔峰。
按照歷史的程序,漢室未來的發展,必將是‘早期封建文明’向‘成熟封建社會’的過渡,以及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的發展。
單從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生產工具的發展,究竟會對一個文明,造成怎樣重大的影響,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
反過來說:既然生產工具,能直接代表一個文明的發展階段,也必然意味著生產工具的發展,需要多麼漫長的發展歷程、具有怎樣駭人的發展難度。
便拿如今漢室距離。
——拜春秋戰國數百年發展所賜,如今的漢室,算是接過了嬴秦登峰造極的青銅器時代的巔峰技術;華夏文明,已經抵達了青銅器時代的巔峰。
可即便如此,若無外力強行拖動,漢室要想從‘青銅器巔峰’發展到‘鐵器時代早期’,也絕非是二三十年,甚至兩三代人所能完成的事。
誠然,如今的漢室,已經初步具備了鐵礦石的提煉技術,以及鐵器的打造、使用技術。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相較於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真正的的優越性,並不在於‘鐵’,而是在於‘鋼’!
若是單拿生鐵,甚至是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可塑性的熟鐵,和如今漢室已經達到巔峰的青銅器冶煉技術作比較,那佔據優勢地位的,必然是冶煉、鍛造技術更為熟練的青銅器,而非一切都尚處於摸索階段的鐵器!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如今漢室打造出來的青銅器,就真的各方面都比鐵器好用;
而是在同等效能、同等鍛造成本、冶煉難度的前提下,技術落後、成本高昂的鐵器,根本比不上因技術熟練,而具備超高價效比的青銅器。
說的再直白一些,如今漢室的鐵器、青銅器,就好比青銅甲冑,和硝制皮夾之間的區別。
——誰都知道,就算三個皮夾疊在一起,都比不上一具青銅甲來的耐用、抗揍;
但問題就在於:一具青銅甲的製造成本,足以製造數十上百具皮夾。
具體到青銅器和鐵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要想在漢室在短時間內,從青銅器時代毫無過度的直接進入鐵器時代,且並不會因此而承擔過大的成本,就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難題。
其一:迅速找到足以匹敵漢室銅儲備量的鐵礦,解決鐵的原材料來源;
而對於‘地大物博’的華夏文明而言,這個問題的難點並不在於鐵礦的尋找,而在於具體的開採。
換而言之:要想大踏步邁入鐵器時代,漢室首先需要擁有足夠多的勞動力,作為開採鐵礦的消耗品。
沒錯。
消耗品。
在這個世代,絕大多數礦物的開採,甚至於水利、陵寢等大型工程,都是需要拿人命填的······
其二:在獲得充足的鐵礦之後,建造一處堪比後世鋼鐵廠的冶煉基地,集中冶煉。
這個問題的難度,同樣不在於‘找地方’,而在於解決輿論,以及政治影響。
——鋼鐵行業,即便是在後世的新時代,都是大氣汙染至關重要的成員;
而在如今漢室,這個工業技術貧瘠的封建時代,發展鋼鐵與環境汙染之間,更是幾乎沒有任何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