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2章 卿能臣乎?忠良乎?(第1/4頁)
章節報錯
“以能臣輕忠良、以忠良斥小人,再以小人汙能臣之不忠······”
“三者互為矛、盾,互制相衡,鬥而不破······”
“呼~”
“真不知道母后肚子裡,還有多少東西能教給朕······”
自長樂宮走出,坐在返回未央宮的御輦之上,劉盈只一陣感懷不止。
毫不誇張的說,在此之前,劉盈對於‘制衡’二字的理解,都還僅停留在‘板凳要有三條腿’的程度;
至於劉盈理解中,應該用來互相制衡的三方,也被歸為了元勳功侯為代表的軍方、朝臣百官為代表的朝堂,以及太后呂雉為首的外戚。
在曾經的劉盈看來,制衡的含義,不過是以元勳功侯的武勳,來壓制空有話語權,卻並無顯赫身份的文臣;再由身份雖不顯赫,卻備受皇帝信任的外戚來制衡元勳功侯。
至於‘於國無功,只憑外戚之身而驟然貴幸’的外戚,則自是由文官作為制衡。
但在這樣的三方制衡下,劉盈總是會出現一種疑惑。
——在如今的漢室,功侯、文臣、外戚三方的分切線,並不很明顯;絕大多數臣子,都同時具有兩個身份,甚至還有三種身份皆有幹聯的極端特殊存在。
如當今太后的妹夫,當朝舞陽侯樊噲,便是功侯+外戚的雙重身份;
而朝中,包括少府陽城延在內的三公九卿,也基本都是同時具備功侯+朝臣的雙重身份。
至於外戚+朝臣的雙重身份,在呂釋之被罷免郎中令一職之後,倒是不曾有過。
但即便如此,也依舊有諸如宣平侯張敖這樣的極端特殊個例,同時涵蓋功侯+外戚+朝臣的三重身份。
除此之外,如丞相平陽侯曹參、內史安國侯王陵等元勳朝臣,曾經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先皇劉邦攀上過姻親。
結合這一點,也可以勉強將曹參、王陵等朝中重臣,也理解為外戚······
而這,就導致劉盈認知中的‘功侯、外戚、朝堂三方制衡’,變得幾乎不具有絲毫可操作性。
因為在如今的漢室,這三方壓根就不是渭涇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其錯綜複雜!
而在呂雉今日的提醒之後,劉盈才終於反應過來:自己認知中的‘三方制衡’,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劉盈原以為,三方制衡的核心,是將臣下以某種顯而易見,且利益密切相關的參照,明確劃分成三個陣營;
所以劉盈想當然的認為:朝臣肯定和朝臣走得近,功侯肯定和功侯玩兒的好,外戚,自也是和其他外戚穿同一條褲子。
但劉盈,卻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
——朝臣之所以是朝臣、功侯之所以是功侯、外戚之所以是外戚,都並非這些人所能決定的;
這些群體的組成,並不是由成員自發匯聚,以‘志同道合’為根基組成,而是完全由客觀事實,硬生拼成了這些身份類似的群體。
說的再具體一點,便是對於某一位功侯而言,自己所身處的功侯元勳圈子,不一定都是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朋友’。
就說如今朝中,最著名的一對冤家,便是絳侯周勃,和曲逆侯陳平。
早自陳平背楚降漢,又因被先皇劉邦重用,而遭到周勃在內的豐沛元從排擠之後,周勃和陳平的恩怨情仇,就變成了漢室功侯群體茶前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
每當周勃、陳平二人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一場談論當中,那必然會有‘周勃斥陳平為盜嫂受金之徒’的言論緊隨其後。
而這兩個人,恰恰就是同處於功侯陣營,私下裡卻恨不能打出狗腦子的典型。
除去這樣的具體個例,單就劉盈目前所知,開國元勳功侯之內,便至少有豐沛元從、後起之將、故楚降將這三個小陣營、小山頭,各自看不上彼此。
作為朝堂重要組成部分的功侯群體尚且如此,另外的朝臣、外戚,自也亦然。
如當朝公卿中,內史安國侯王陵,便同奉常叔孫通極其不對付;
原因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叔孫通好儒,性溫’,而王陵則好黃老,卻又具有與學派氣質嚴重不符的暴脾氣。
再有,便是太僕汝陰侯夏侯嬰,同衛尉曲周侯世子酈寄也不對付;
究其原因,更是從未曾有人知曉。
而朝臣百官,也同樣分成了包括‘以武勳入朝的元勳功侯’‘以謀略、學識入朝的文士’的起碼兩個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