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2章 傻哥哥,老叔叔(第1/4頁)
章節報錯
就這樣,劉邦駕崩、劉盈繼位後的第一次朝議,便在劉盈一句‘別的事都想放在一邊,先操辦大行皇帝的喪事’的吩咐後,畫上了一個略有些倉促的句號。
而此次朝議的內容,也並沒有什麼令人出乎意料的部分。
——新君年幼,由太后暫掌朝政, 直至君王成年,本就是自春秋戰國以來約定俗成的規矩。
即便今天,劉盈將這個想法透露的太過露骨了些,卻也是無傷大雅。
至於劉盈最後讓叔孫通官復原職,擔任奉常,並制定專屬於大行皇帝劉邦的禮、樂, 其實也是題中應有之理。
乍一聽上去,‘制定專屬於某人的禮、樂’,或許會讓人有些不明所以。
但實際上,自‘禮’‘樂’二物出現在華夏大地時起,制定禮、樂,都只意味著一件事。
——立廟!
所以,為先皇劉邦制定專屬禮、樂,只是劉盈隱晦的說法;
直白點說,其實就是劉盈對叔孫通下令:你們奉常牽頭,朝臣百官商量著,準備給先皇立廟吧。
而為先皇立廟,放在其他時期的皇帝身上,或許多少還有些商量的空間。
但為劉邦立廟,卻是根本不需要商量、考慮的。
——早在登上皇位,向天下宣佈‘劉漢社稷已立’的那一天,劉邦便已經憑藉開漢國祚的功績,為死後的自己預定了一座廟!
甚至就連廟號,其實也早已註定,根本沒有什麼商量的必要。
鼎立社稷, 開一朝之國祚,為太祖也。
至於劉盈為什麼要在這種必將發生,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上,還要用那麼隱晦的措辭,卻也是讓朝臣百官因劉盈的‘嚴謹’,而在心中對劉盈更重視了一分。
首先,為先皇立廟這種事,從孝道的角度來講,當然是沒錯——老爹死了,做兒子的給老爹臉上貼點金,誰都挑不出不對。
但從‘民煮’,以及尊重朝堂、尊重朝臣百官的角度上,如果天子直接下令‘我決定給老爹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吧’,便多少有些違背‘社稷大事,君臣共議而決’而潛規則。
尤其是劉盈尚未加冠便繼承皇帝之位,就更要維序這種表面上的‘民煮’,以表現自己對朝堂、對朝臣百官的尊重了。
其次,便是一個青史未有,頭一次出現在華夏曆史上的尷尬問題,使得劉盈, 並不能直接說‘朕要給先皇立廟,你們去準備準備’。
——作為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太祖!
而太祖廟,自古以來就被天下簡稱為:太廟。
問題的關鍵,也正是在此。
——如今的漢室,已經有一座太廟了······
兩年前的漢十年,太上皇劉煓駕崩,之後天子劉邦便下令:為太上皇劉煓立廟!
而劉煓哪座廟,雖然全稱是‘太上皇廟’,但簡稱,也已經被預設為‘太廟’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給劉邦立個‘太祖廟’,那往後,漢室就會有兩個太廟。
很顯然,作為劉漢社稷的法理依據和法統來源,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絕不容混淆。
所以,劉盈才以一句‘制定禮、樂’隱晦的提醒叔孫通,以及朝中的公卿大臣們:大傢伙,立廟這個事兒,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總不能真給先皇立第二個‘太廟’啊?
很顯然,朝中但凡是個叫得上名號的人物,也都聽出了劉盈的這一層意圖,
在散朝之後,幾乎每一個有義務參與此事的朝臣,便都雲集在了奉常叔孫通,以及丞相蕭何、御史大夫曹參二人身邊。
七天之後,劉邦入葬長陵之日,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終是被丞相蕭何擺在了新君劉盈案前。
——大行皇帝開漢國祚,功當立廟,號曰:太祖。
又縱觀古今,功高莫過於太祖皇帝,凡諡法皆不能論;故朝臣百官共議,諡太祖皇帝曰:高。
至此,駕崩的先皇劉邦,便已是被漢室蓋棺定論:太祖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