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靈體還能有這妙用?(第1/5頁)
章節報錯
當然,這個話題其實並沒有太多需要考究的必要。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大秦夢想中,千秋萬世的基業,最終二世而亡,繼任者們對前朝是什麼樣的態度,那可想而知了。
更何況,古代大臣們勸諫皇帝,都喜歡用以前的典故例子。
而秦朝,這很明顯的可以使用嘛。
皇帝想要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立馬就會有大臣上來勸諫。
你看那個秦朝,厲不厲害?為什麼二世而亡了?
不就是因為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以至於勞民傷財嗎。
死人是不會說話的,更何況是已經故去的朝代了。
大臣們喜歡用前朝的案例來勸諫本朝的帝王,那都是常事。
而秦始皇的案例,用起來也方便,名氣又大,為什麼不用呢。
這樣一來二去,用的人多了,自然關於秦王暴政的論調就確立下來了。
從此大家都心照不宣,至於秦始皇的名聲,又不是本朝的皇帝,擔心這個幹嘛?
難不成始皇帝還能從驪山裡面跑出來不成?
說的人多,宣傳到位,再加上文人們酷愛借古喻今,始皇帝殘暴不仁的調調從此根深蒂固。
老百姓也沒有研究過什麼歷史,上面說什麼下面就是什麼,傳的還更加邪乎。
上面說秦始皇修築長城死了很多人,民怨沸騰。
下面傳著傳著,乾脆結合了一些故事,直接幹出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至於真實的秦始皇是什麼模樣?大秦法律是不是像故事中的那麼嚴苛,知道的人幾乎是沒有。
大家也只能從史書之上的記載來進行推測。
當然,後來因為考古發掘發現,秦朝法律並沒有史書上所說的那麼嚴苛,只是覆蓋面極廣而已。
像被人津津樂道的陳勝吳廣起義,說的就是因為他們遲到了,擔心被處死,因此悍然造反,最終帶起了一陣造反狂潮,以至於秦朝滅亡。
所以,秦朝滅亡是因為一次遲到?
《史記》之中記載的理由是陳勝吳廣因為天降大雨耽誤了期限,按照秦律,延誤工期是要問斬的,橫豎都是死,不如反了他。
但是在雲夢睡虎地中出土的大量關於秦朝法律文獻的竹簡上,可以發現事情並不是如此。
按照秦律,失期三日五日,晬;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晬是訓誡,而貲,則是罰款。
因此,陳勝吳廣這樣因為天降大雨而遲到的,頂多了就是罰點錢而已,遠不至死。
當然,司馬遷這樣記載,真實與否暫且不去考慮,從他個人因素出發,也不過是為了給起義一個合理正當的理由而已。
不然,怎麼去證明新生王朝的合法性正統性?
說自己是造反起家?那多不好聽。
換個說法,自己是為了拯救天下黎民於水火,推翻暴秦的殘酷統治,最終才毅然決然,捨棄一切,斬白蛇起義!
多好聽,而且檔次瞬間就上去了。
還帶有著濃郁的神話色彩,彰顯了大漢的正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