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這個世界,名為大秦(第1/3頁)
章節報錯
西方世界,有兩位大帝我們是非常熟悉的,即便是不知道他們的事蹟,那也應該聽說過名字。
一個叫做凱撒大帝,一個是亞歷山大大帝。
這兩位算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出場率還是蠻高的。
其中,凱撒大帝就是同秦始皇差不多同一個時代的人物。
二者都是功績卓著、彪炳史冊的人物。
但是在退場之後,留下來的世界全完全不一樣。
始皇帝退場之後,大一統觀念已經是深入人心,後面華夏大地之上政權更替頻繁,但打來打去,那都還是中國人。
至於凱撒大帝,在退場之後,只留下了一個稱號,散落在西方世界,那裡該亂亂該打打,永遠也沒能迎來統一。
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是這樣評價秦始皇的:秦始皇統一中國,用這樣長遠的嚴管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何不讓人仰慕。
秦始皇除了在制度方面做出了精到的設計之外,還在經濟和文化上達成了高度統一。
在古代,世界上也存在這不少強悍一時的帝國,但是能夠真正做到文字統一的實際上沒幾個。
而始皇帝,則成功的做到了車同軌書同文!
在如今,我們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民族認同感,究其根本,也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字,如果一個國家之中,語言文字都不通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必定會產生多種不同的文化。
就好比阿三,僅僅是紙幣之上,就有著十七種文字,如此貌合神離,無外乎衝突頻繁。
而做到了將六國文化進行統一的秦始皇,在真正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而有穩定的一步,歷史表明,這一步非常重要!
如果文化上都沒能實現統一,那麼秦始皇辛辛苦苦一統天下也不過是重複了周朝的覆轍,最終依舊會瓦解成數十上百個小國家,彼此不斷地爭鬥攻伐,最終形成春秋戰國一般的局面。
文化上的統一,在明面上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因為這東西是潛移默化的,當以往六國的百姓,都在使用著大秦的文字,說著大秦的語言之時,那麼不論那些老古董們說起往日的六國有多麼的榮耀,也不會觸動新生代們的心懷。
文化統一,功在千秋萬代!
與之相配套的,還有度量衡的統一。
這是經濟方面的一向重大舉措。
度量衡的統一,不僅有利於經濟,還有利於聯姻。
假如度量衡並沒有統一,各個地方還在使用以前的度量衡,那麼很可能就會發生以下情況。
A與B進行交易,定好的一塊錢買五斤米麵,但是當B拿過來的時候,A上稱一稱,發現怎麼只有三斤,一問起來,原來是兩方之間度量衡不一樣。
再簡單一點,你網戀一個自稱只有80斤的妹妹,聲音溫柔長相甜美,你心花怒放決定面基,一到現場卻發現對面居然有四百斤,細問之下原來對方使用了美顏和修圖,嚇得你立馬軟倒在地從此不敢硬來。
度量衡就相當於去除了一切的不可靠因素,最終將一切都放置在了同一套標準之下,大家都不使用美顏修圖,拼的就是素面朝天。
正是因為秦始皇做出了這些統一的舉措,才讓以往分裂割據的人們,有了對國家最為基礎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讓大一統真正的走進每一個人的心裡。
對比一下隔壁的阿三,他們沒有統一的度量衡和文字,每年都會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引發衝突,導致不少人因此喪命。
而我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秦始皇為我們制定了統一的標準,說一句高瞻遠矚,實在是不為過。
而我們現在,網路上有很多種言論,有讚頌的自然也有排斥的。
排斥的理由其實也無外乎就那麼幾種,殘暴不仁,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等等。
話說起來,秦始皇確實也算得上是在中華大地上,首批的基建狂魔。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秦始皇很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秦直道的修建,被拉上了帷幕。
現今已知的秦直道,橫穿了半個中華大地,長度達到了七百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最快僅僅只要三天時間,就可以從咸陽一直幹到草原,看成是兵貴神速的代表。
四通八達的直道,主要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抵禦來自北方的強敵匈奴,但是道路的開闢毫無意外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秦國的做法簡單直接粗暴,逢山開路遇水修橋,硬生生的開闢了秦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