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節 靈活的胖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電報是從達加雅老家發來的,經過長時間不懈努力,科學院萬眾一心,終於定型並開始量產第一代S1型戰鬥機。
擔心洩密,電報裡沒有寫具體引數。
沒關係,張新對量產飛機效能大概瞭然於胸,因為實驗機型早在七個月前已經下線。
參考其它飛機設計,和過去的工作經驗,又受益新材料的進步、大推力發動機的推出、電子管微形化福利。
堀越三朗大膽把兩臺推力1200馬力的發動機裝在一架戰鬥機的兩翼處。
如果沒有堅固可靠的機身材料,這樣做,飛機會在空中被兩臺發動機撕扯解體。
乘員:2名,一個飛行員,一個火控員。
長度:15米
翼展:18米
高度:3.5米
雙翼面積:42平方米
裝載重量:6000公斤
發動機:2×S4型發動機單機動力1200馬。
最大速度:600公里小時
航程:1200公里(外掛油箱航程2500公里。)
實用升限:12000米
包括駕駛艙室玻璃,除發動機位置,全機身可以抵禦7.62毫米口徑機槍。
武器是8挺35毫米機關炮,雙翼下6挺。
火控2挺,一挺對上、一挺對下,盡力照顧到360度擊敵。
另外還可以攜帶四枚250公斤炸彈。
這款飛機綜合考慮到,使用環境、速度、航程、防禦、武器、載量...等等因素相互制約與妥協,然後它才誕生。
打個比方,如果降低防禦,那麼裝載量就會得到提高,達到7000公斤右左,可以多攜帶4枚250公斤炸彈,或者增加2挺兩槍,飛機火力會變的更兇猛。
反之,火力兇猛了,它會的變‘皮脆’或者犧牲一部分航程。
如果降低裝載量、降低火力,又可以增加內部燃油儲量,從而增加更多航程。
總的來說,它的平衡不錯,屬於可以打穿二戰的一款巔峰之作,如果有特別需要,可以另行定製。
比如,把它改成客機或傘兵空降機,完全不掛武器,全部增加內部燃油儲量,那麼它就可以從東飛到西。
資料挺好,只是不知道實戰應用如何,雖然它是個‘速度快’又‘靈活’的胖子。
放下電報,谷春小美又遞上一份。
原來是雷達升級到了第二代,也就是S2型雷達。
S1雷達體積很大,70~80米高的鐵塔,容易成為靶子。
第二代只有30~40米高,體積縮小一倍,探測距離反而增加一倍。
看到這裡張新笑笑,其實還有很大改進空間,未來雷達是卡車拉著走的。
除了飛機和雷達,科學院已經研究出第一代可應用聲納。
從此潛艇有了眼睛,不用冒險使用潛望境或浮上水面搜尋目標,生存率大大提高,配合更遠射程的魚雷...
“東家。”谷村小美打斷張新思緒,表情略帶悲傷地遞上後一封電報,“王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