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數十載,紅塵一夢去無還,死亡是一個令人恐懼的詞語,卻也是大家都需要去面對的話題!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那麼當我們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們會去往哪裡?

天堂?地獄?閻羅殿?

這些只是人們的主觀思想罷了,從科學的角度而言,人去世後究竟去了那裡,也有說法的,比如說靈魂量子態,在前世一位科學家還因為此項研究榮獲了諾貝爾物理獎,不過同時他也是爭議最大的一位獲獎者。

這個世界的貝斯利也看過絕密檔桉,知道此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是有一定的科學原理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是,弘文竟然在《球狀閃電》中也談論起了這個。

.....

在導師高波的幫助下,主角順利讀完了博士,成功建立了第一個球狀閃電數學模型,因此他在書中也有了正式的稱謂,陳博士!

馬上就要離開學院了,可在泰山所聽的事情始終在陳博士的心中是根刺,他忍不住去了張彬的家。

張彬聽完來意之後,沉默了許久,一根接著一根抽著煙,直至將包中的香菸抽盡,然後沉重的帶著陳博士推開了家中那扇緊閉的房門,這裡面隱藏著他所有的秘密.....

這個房間裡堆滿了紙箱,除此之外只有牆上掛著的一副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是張彬去世多年的妻子,鄭敏。

紙箱裡是密密麻麻的演算手稿,是張彬耗費30多年的全部心血,他甚至已經演算出了三個數學模型,要比陳博士的那個精妙的多,可惜計算到最後始終不能自洽其說,他的研究之路是失敗的。

在張斌講述中,陳博士知道了原來鄭敏也是“球狀閃電”的痴迷者,並且還是第一個對球狀閃電進行直接測量的人,可惜在測量中如陳博士的爸媽一樣,化成了灰塵。

當初張斌不讓陳博士研究球狀閃電的原因,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學生陷入如他一般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喪妻之痛,也不是30年的研究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是他自泰山那次後,再也沒有見過球狀閃電。

用書中他的話說,【水手能忍受一生見不到大海嗎?登山者能忍受一生見不到雪山嗎?飛行員能忍受一生見不到藍天嗎?】

最後張彬將自己的演算材料全部送給了陳博士,還同意他掃描了一張自己妻子的照片,或許自己的學生能讓他再見到“球狀閃電”,這是他最後的一個希望了。

.....

將資料拿回家後,陳博士開始夜以繼日的研究,想把老師沒有走完的路續上,期間詭異的事情發生了,他經常在夜裡聽到一聲聲嘆息,無法判斷聲音的來源,彷佛佈滿整個房間。

終於在一天夜裡,開燈的一瞬間他看到搬回來的紙箱上隱約俯著一個白色影子,隨即又消失不見,這讓陳博士想到了老屋中的長髮。

然後他又發現在一頁計算稿紙上,除了原本張彬的計算公式外,多了新的筆跡,那筆記娟秀精細,是鄭敏的筆跡,可她距今已經去世了十二年....

夜寂靜無聲,陳博士都能聽到自己“砰砰”的心跳聲,忽然間他想到了什麼,立馬開啟了電腦,將那張掃描照片放大,清晰看到在鄭敏的衣服口袋裡放著一張3英寸電腦軟盤,然而在照片拍攝的那個年代不應該有這種軟盤....

陳博士感受到照片中的鄭敏在幽幽的看著自己,像是在對他訴說著什麼,他嚇壞了,連忙關掉了電腦。

一夜無眠,陳博士選擇了離開,跟隨高波去往雷電研究所。

......

看完這一段劇情後,貝斯利已基本猜出來書中的異象是什麼了,是量子幽靈!

之前在看《三體》時,面壁者泰勒就是想製作幽靈艦隊,量子戰士去和三體艦隊戰鬥。

當時貝斯利和眾多讀者一樣,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現在看到此書的描寫,忽然覺得原來泰勒沒有那麼弱啊!這個計劃真的有可能成功。

再想想自己大學時學過的量子力學和看過的絕密檔桉,貝斯利升起了一股認同感。

“卡察....”

窗外又是一道閃電,白光灼眼。

此時的貝斯利已不再恐懼,反而饒有趣味的看著窗外,心中冒出了一個荒唐的想法,如果在大限來臨前讓閃電噼一下,自己能不能以量子的形態繼續存活。

當然,他不會去做的,太荒唐了,會被人恥笑的。

還是吧。

(大家千萬不要嘗試,而已....)

......

在去往雷電研究所時高波告訴陳博士,張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痴迷與理論了,沒有做實驗,也是因為他沒有錢去做。

高波推薦陳博士與林雲搞好關係,她是做國防專案的,有穩定的經費來源。

陳博士聽從了導師的建議,聯絡了林雲,他自己也很想見這位美麗的姑娘,電話接通後,林雲主動邀請到他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