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二十級勳爵等級當中,僅僅只有第二十級的徹侯、第十九級的關內侯二者,可以減免以上這一系列義務的一部分。

秋收之後,處於一級爵位的‘公士’要上繳農稅、口賦,十八級的大庶長同樣要上繳。

‘公士’要服徭役、兵役,別說十八級的大庶長了,就連十九級的關內侯、二十級的徹侯,也同樣要服從!

只不過,作為漢室爵位體系中毋庸置疑的‘貴族階級’,徹侯、關內侯們的徭役,都被其家中奴隸‘自願代勞’了。

至於兵役,倒是沒太多彎彎繞。

——徹侯、關內侯世襲罔替,與國同休,食邑一方百姓;與這個權力對應的,就是在必要情況下自備弓馬、乾糧,乃至於自備兵馬,響應中央的號召,親自參與到戰爭之中!

若是徹侯、關內侯的爵位傳至某一代,當代徹侯、關內侯的軍功沒有達到‘及格線’,劉邦那句‘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可就不再具備效應了。

——徹侯、關內侯軍功不足,輕則累世遞降爵位,重則貶為庶民,乃至於家破人亡!

靠著這般‘勇於作戰’的貴族階級,以及近乎全民皆兵的軍政制度,漢室才得以在後世,享有‘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的美譽。

但現在,漢室還遠遠沒有迎來‘以強亡’的高光時刻。

無論是蕭何拼命儲存下來的秦朝戶籍冊,還是朝堂根據以往數年的人口推算,如今漢室的人口,本該在二千一百萬到二千三百萬之間。

但實際被收錄、造冊的檔案當中,漢室‘在籍百姓’的人數,卻只有這個預估數字的一半多。

至於原因,則是因為過去數百年,對於華夏大地而言,實在算不上什麼‘太平世道’。

先是近六百年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直接導致周王室遷都洛邑,從而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

到百餘年前,戰國時期中後時期,倖存下來的秦、魏、楚、韓、燕、趙、齊等國紛爭不休,戰火日益激烈。

再到二十六年前,大秦銳士兵臨齊都臨淄,齊王田建不戰而降,長達五百五十一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才終於在秦一統天下,天下萬民欣喜雀躍的歡呼聲中畫上句號。

數百年的紛爭結束,天下統一,百姓總能過兩天安生日子了吧?

沒有!

統一天下之後,始皇嬴政在短短十一年的時間內,就廣徵民役,北建長城,中建阿房、咸陽,更是將貫通整個中原的秦直道,修到了草原腹地的高闕、東南山林的西南夷。

臨死前兩年,又大發天下百姓其至咸陽,以修建曠古絕倫的偉大建築:驪山秦始皇陵。

就連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揭竿造反’,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理解為‘被嬴政的苦役逼到沒了活路’。

從秦一統天下,到始皇帝駕崩沙丘,天下百姓又經歷了一段雖算不上太黑暗,卻也足以令民力精疲力竭的時期。

而後,便是二世繼立、天下大亂……

再後來,又是數年的諸侯紛爭,在垓下一戰畫上句號;漢雖得以立國,卻又因異姓諸侯之亂,而至今沒能建造起自己的都城:長安。

從始皇嬴政駕崩那一年開始,便從未斷絕過得征戰爭端,使得深山老林中的一處處‘桃花源’,成為了百姓躲避戰火的最佳選項。

而現如今,天下太平了,讓這些人從深山老林走出來,乖乖做一個合格的納稅人,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為了誘惑藏在山裡的百姓儘快被納入戶籍,劉邦甚至都開出‘人均百畝田、五畝宅地,官府借農具、糧種’的超高價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