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無名河(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百多人打井、打鐵,剩下的勞動力怎麼辦?
一部分人幹活兒一部分人閒著會讓大家覺得不公平,接下來就沒法管理了。
黃毅當然要儘可能做到基本公平。
所有人都得訓練戰鬥技能,大家都要參加集體勞動。
天寒地凍沒法開荒不影響伐木、開採石灰石。
此時有閒工夫,當然要大量儲備來年建房的木料,燒製水泥、石灰的原料。
黃毅早就想好了,忙過春耕就發動至少一半十歲以上的男子修建石灰窯、水泥廠。
生產出水泥後使用防腐處理過竹條代替鋼筋修築混凝土水壩、城牆,省時省力而且節約造價、提升了堅固度。
竹筋增加混凝土的強度是經過後世驗證的,肯定比不上鋼筋,但是價效比高。
況且此時大明的鋼鐵價格如果按照後世對應白銀的比例,簡直是天價,修城牆、水壩根本用不起。
在沒有獲得堅固的城堡情況下,必須小心翼翼嚴加防範。
遭遇敵人襲擊之時肯定會利用地形周旋,踏遍這裡的每一個山頭很有必要,況且黃毅反正要苦練馬術。
他來到根據地的第二天就出來檢視地形,身邊跟著黃大勇,章東、虎嘯川三人。
之所以喜歡帶著章東,是因為這個少年語言天賦特別強,蒙古語、女真語、以及北方的好幾種漢語方言都能聽得懂,並且能說。
現如今章東的普通話學得最好,漢語拼音基本上掌握了,口音簡直跟黃毅差不多。
黃毅四個人是沿著冰凍的河道往上游走。
夏天通往這個盆地有三處山口,冬天會多出兩個,就是那條發源於大山深處不知名河流的進口和出口。
黃毅不知道這條河的名字,也不知道二零二一年這條河是不是還存在。
乾脆給起了個名字“無名河”。
黃毅往“無名河”上游走的目的是看看河道,想著是不是能夠修個水壩控制水量,以便於建造水利機械。
還有一條更加重要,明末的自然災害頻發導致收成銳減,引發飢餓,造成活不下去的農民造反。
天災未必不可抗拒,明末最大的災其實是兵災。
刀兵四起烽火連天,誰還能夠去修建水利設施?沒有安定的環境,誰能安心挑水、施肥伺候莊稼?
因此三分天災會因為兵災被無限放大,最後演變成顆粒無收。
燕山山脈的雪水、泉水、雨水匯流成“無名河”,在張家口西北、東北形成了好幾片溼地。
黃毅想著透過小流域治理確保自己帶著漢民開墾出來的田畝旱澇保收。
建造水壩蓄水很有必要。
黃毅用望遠鏡觀察之時無意中發現了兩個衣衫襤褸的人。
上一次去張家口時登高搜尋,就多次發現過山民,並不奇怪。
這一次有了時間,黃毅決定跟山民接觸,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把方圓五十里內的山民也組織起來。
萬事開頭難!
山民很警惕,發現黃毅幾人試圖接近他們倆,立刻跑了,跑得飛快,山路崎嶇,沒法騎馬,黃毅沒有去追。
但是黃毅登高用望遠鏡搜尋,在一個山坳裡發現了三間茅草屋。
為了防止山民拋下家當逃入深山,黃毅沒有貿然進入那個山坳。
而是在山坳前一個大石頭上用燒黑的樹枝做筆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並且在石頭上放了一小袋大概是半斤鹽巴。
第二天,黃毅又帶著黃大勇幾個又去了那個山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