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儒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見子非面露異色,秦昭又補充了一句,“當然,如今的大夏,依然要以法家思想為根本,包括官吏選拔,也是如此。治國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說話間,他卻忽然一怔,想起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選拔文人的路子。
雖然有了紙張和印刷,普及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實際上,真想從百姓中選拔人才,依舊是難於登天。
想辦學堂,搞科舉,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現在能普及的,只有書本,但沒有那麼多老師去授課。尤其對底層百姓來說,想改變命運更多的還是要靠個人天賦。
可問題是,有天賦的窮人家孩子,將來真的有機會入朝為官嗎?答案恐怕是不行。
只要進入朝堂,天然就會有派別之分,這是無法避免的。其實單就朝堂之中來說,這也並非是壞事。
但是在人才選拔時,這就絕非是件好事了。
為何讀書做官成本高?
都說“窮文富武”,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
“富武”是沒錯的,想要修行,要吃好喝好,非富貴之家不能為也,否則“煉精”時的精氣從哪裡來?傳授修行法的老師從哪裡來?
但是相比修行,讀書,或者說讀好書的門檻絲毫不低,甚至還要高出許多。
進行科舉,當然會比如今的舉薦、世襲強出太多,但也不過是把範圍從曾經的“皇親貴胄”下降一兩層到“精英豪門”。
至於底層泥腿子?想都別想。
這是時代的桎梏。
知識改變命運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但問題是,精英階層學的知識與普通大眾並不一樣。
以法家為例。
正統書籍就那麼多,但是不同學者的思想、觀點、註解卻並不一樣。
進行科舉,卷子的確是密封的,所以就公平?
那怎麼可能!
閱卷時看文風,也就是你在答題時習慣引用的章節或者你的思想偏好,一眼便能看出來老師是哪位,屬於誰的門生。
字型就更明顯了,幾乎能代表應試者的家境、背景、學識,一眼就能知道你是不是個土老帽。字型不對的,考官根本看都未必會看上一眼。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潛規則,幾乎決定了讀好書這件事與底層百姓無緣——除非能走大運遇到個好老師被收為徒弟。
士紳鄉賢能用錢財開路,得以接觸到這些東西。普通百姓,可能嗎?
所以這個時代,想要透過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其實並不容易,哪怕普及了知識也是一樣。
過去的經驗早就告訴了秦昭,單靠【大夏皇榜】中的氣運顯示,是絕對不夠的,太過於片面了,會有大片的漏網之魚。
尤其是還未做官的普通讀書人,又能匯聚多少氣運?
而大夏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網羅起來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