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想必也聽說了朕安排工部建造學宮之事了吧?”秦昭淡淡道。

“臣等聽說了此事,此舉實乃大夏之幸,蒼生之福。”

聽到他說的是這件事,群臣紛紛忍不住鬆了口氣。

雖然建造學宮成本同樣不低,但相比起那個勞民傷財,且不知效果的九州凝脈來說,學宮明顯是利大於弊的。

而且尋常人家幾乎沒什麼學習條件,導致民間學堂在各方面都效率低下,成本高收益少。如果王朝能自己進行培養,無疑好處極多,優勢明顯。

“嗯……”秦昭點了點頭。

然而,他接下來的一句話,卻讓眾人都有些變了臉色,心中升起不祥的預感。

“眾卿也都知道,經過這次朝堂改制之後,看似相比於過去分工更加清晰明瞭,但其實空缺的位置反而更多了。尤其是基層官員數量,嚴重不足!”

“陛下的意思是?”吏部右侍郎,楚懷瑾的鐵桿嫡系嚴坤出言問道。

“學宮好建,但想在短時間內培養人才卻難。”秦昭沉聲道,“所以朕準備先廣招天下學子,來添補六部以及地方的空缺之位。至於其中具體的晉升路徑,還需要各位進一步詳細商討。”

話音落下,楚懷瑾倏然抬頭,看向高居龍椅的當今聖上,秦昭。

他聽明白了,現在夏皇是不準備慢慢等這套官僚體系自然成型,而是準備往裡面插人。

其實這種舉動他能理解。畢竟當今皇帝剛剛登基,根基不牢,需要培植鐵桿來增加朝堂上的話語權。

像晏青君、子非、餘銳等人就是典型。

但是,此事完全可以慢慢來啊。晏青君和子非絕非等閒之輩,前者世家子弟,在軍隊根基深厚;後者同樣出身不凡,而且極有悟性。

未來還有學宮中培養的大夏朝嫡系。

等這些人成長起來以後,水到渠成豈不更好。

“這麼著急,他就不怕引起反噬嗎?”此時楚懷瑾心中又是氣悶又是惶恐。

他當然明白,自己的立場與秦昭並不一致。

二人隔閡早就有了,且不說之前李福困龍之事。單就以前,楚懷瑾是苛政極刑的鐵桿支持者和主要推動者,秦昭的執政思路卻非如此,這就是天然矛盾。

甚至與前者相比,後面那些才是致命的。

在官場上,私人恩怨不重要,理念是否一致才是核心,這是不容動搖的根基。

所以,他也清楚的知道,早晚有一天自己會退出大夏的權力中心。但現在看,這一天來得恐怕比想象中要快得多,這也是他氣悶的原因。

而惶恐,則是他完全看不懂秦昭的操作。

要知道,當官可沒那麼簡單,不是說你塞個讀過幾年書的學生進來,就能把事情做好。

未知總會讓人恐懼,他現在已經不知道這個王朝未來走向如何了。

或是在新皇手中重生,或是就此沉淪……

但楚懷瑾卻不知道,對方可是開了掛的。

與這位略顯不安的中書令不同,秦昭心裡其實有一定把握。

若說後世的政鬥,他肯定差得遠,入門級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