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朕不給你,你不能奪(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棣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但是他也不是那種懦弱無能之輩,只是轉過了頭,面帶著微笑說道。
“父皇,兒臣不明白您是什麼意思。”
這個答案很顯然也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他老朱家的人,哪有一個無能之輩,如果光憑這一句話就能嚇到朱棣,那他這些年的燕王也是白當了。
“咱是問你,為什麼要去拉攏那些文臣武將,為什麼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
朱棣此時的血壓急劇升高,但是他還是強裝鎮定,回想起姚廣孝跟他的談話,於是神情自若地說道。
“父皇,兒臣確實不太明白您老人家的意思。兒臣身為駐守北平的燕王。自然會與下面的官員產生交集,更何況兒臣還要帶兵打仗,也當然會和許多武將走動密切。兒臣只是想學父皇和大哥。畢竟當初父皇統兵,手下能人異士,文臣武將各盡其用。兒臣也只是效仿罷了,畢竟,兒臣駐守北平,也是事關大明安危的大事,斷不可出半點披露,只好身先士卒了。”
朱元璋輕蔑一笑。
“咱當年是造反,所以自然拉攏天下能人。難不成,你以後也有造反的打算?”
朱標要是在這,肯定會吐槽道。
“就算造反也是隨了您,畢竟這是老朱家的祖傳異能嘛……”
但是很明顯,朱棣不敢。他一下便跪倒在地。
“兒臣豈敢!現在大明蒸蒸日上,更有父皇和大哥把持朝政,兒臣豈敢有非分之想?只是咱們大明,父皇和大哥是首腦,兒臣等便是手足。兒臣萬萬不敢有犯上作亂的想法,只是想為大明保衛疆土罷了。兒臣來就藩之前,大哥便苦口婆心地勸說,勸說兒臣要以仁德治理封地,對待下屬更要寬容,父皇也為兒臣等寫了平日裡的規範。兒臣這樣做,也只是想多為大明盡些力罷了。”
只能說,朱棣的臉皮比朱元璋想象的要厚,本身就是一個朱棣太有野心,拉攏官員的問題,在他嘴裡硬是變成了聽朱元璋和朱標的話,善待官員,打好關係。如此才能為大明盡力。只能說這話的虛假程度,完全不亞於某些歌功頌德的文章了。在朱元璋看來,也許正是他的軍師姚廣孝為他出的計策。不過,光是拉攏官員,也確實不算什麼大罪,頂多口頭責罰幾句,更何況朱棣當燕王這麼多年,政績還比較不錯,朱元璋如果把他嚴打,那確實是有些洩私憤而不講人情了。所以朱元璋便將話題引到了其他地方。
“那你二哥那件事呢?為什麼徐達去世了,他卻偏偏要陪你回應天弔唁,其中難道就沒有什麼暗中聯絡麼?”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朱棣竟然一臉委屈。
“我岳父魏國公徐達去世的訊息一傳到府上,燕王妃悲傷欲絕,幾次哭得昏死過去。兒臣知道,擅自離開封地是大不敬的行為,但是兒臣又豈能讓王妃連父親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呢?所以兒臣便趕回了應天。”
“朕沒問你回應天的事情,也沒說你不該回應天!朕問的是你二哥!你們兩個為什麼會一起回應天,是不是暗中聯絡了!”
朱棣沉思片刻之後回答道。
“兒臣岳父去世,確實心中苦悶,但是不願意讓別的兄弟摻和其中。更何況五弟已經被流放去了雲南,二哥三哥都有自己的責任,所以也沒有通知其他人。但是兒臣起程的時候,卻遇到了二哥。他說自己一輩子最敬仰英雄豪傑,對魏國公徐達更是五體投地,所以哪怕冒著被父皇責怪的風險,也要送忠臣最後一程。兒臣確實沒法推辭啊!父皇,這件事情是兒臣考慮不周,沒想到竟讓父皇如此在意。父皇如果還是不信,或者是要怪罪,那就請怪罪兒臣一人吧!兒臣願意引咎辭去燕王之位,情願和五弟一樣被流放。”
朱棣此舉,無異於是反將了朱元璋一軍。畢竟朱元璋頂多就是懷疑朱棣,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是拉攏臣子,聯絡朱樉。但是這每一件事都不算什麼大事,更算不上什麼過錯。如果就這樣處置了朱棣,那才會引起眾怒吧。所以朱元璋一上來只是嚇唬嚇唬他,想看看朱棣會不會在恐慌中說出真像。只能說朱棣不愧是最像朱元璋的兒子,心理素質和臉皮厚度都堪稱一流。
朱棣這樣說了,朱元璋也只能找個臺階下。他嘆了口氣,然後換上一副慈愛的表情。
“老四啊,朕怎麼會把你流放了呢?這麼多年以來,你的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咱有這麼多個藩王兒子,但是你卻仍然是其中最出色的那個。你別怪咱懷疑你,誰經歷了這種事不會多想呢,咱只是怕你走上歪路,並沒有說要懲治你啊。”
朱棣此時已經飆上了演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父皇……兒臣知道,兒臣知道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不討您喜歡……可是兒臣對父皇絕對沒有二心啊……兒臣這麼多年來,奮發圖強,戰戰兢兢。就是為了能得到父皇的讚許,想讓您多看我一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