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朱元璋在應天又出臺了新的政策,當然是與太子朱標商量好的,為了提升官員的綜合素質和專項特長,以後特殊職位採取考試製度,比如刑部官員的錄取考試就是司法專業的,戶部就是審計錢糧專業的,此項政策一出,很多混日子的官員都覺得天塌了,還能不能愉快地摸魚了……

然後各縣各鎮都設立公開的學校,老師由政府派遣發放俸祿,不收取學生的任何學費,一直到十五歲。至於課程教學,主打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果在讀書政治上有造詣,就會被指引往做官的方向推薦發展,如果武藝不錯,可以參軍。當然,如果你種地、發明、經商等方面有所精通,皇太子朱標下屬三司也歡迎你來報名。

這項政策一出,朱元璋和朱標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經和活菩薩一個級別的了,設立學校,公費教育,那就是千秋大計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還是在年輕人,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所以這筆賬朱標算得不是一般的清楚,未來大明的人才一定不會少了,連女孩也是,因為公立學校也接收女孩,未來學有所成還可以考取女官。此條政策一出,許多女孩都避免了被拋棄和賣掉的下場,畢竟男孩未來可以廣大門楣,女孩也可以。

當然,受益最深的就是讀書人,尤其是某些一肚子墨水卻考不上官的秀才們。之前朱標改了科舉標準無異於給他們出了一道大難題,所以不少讀書人考不上就開始寫書埋汰朱標,此舉在讀書人的圈子裡頗為流行。而朱標這條政策一出,無疑是給那些讀書人開啟一扇三進三出的大門。

考科舉?做官?還做毛官啊!反正考了也不一定能考上,倒不如考個教師資格,反正也是國家供養,俸祿完全不比什麼八九品小官差多少,而且這個考試的難度和科舉比起來相當低,只要你識字,有一定學問,能將國家下發的教科書講明白就成了。所以科舉考試我們別再聯絡了,我怕教師考試誤會。

一時間,文人墨客之間流通的什麼關於太子朱標荒淫無道,盤剝百姓,一夜十二個少女侍寢的通俗小說紛紛都被撕得粉碎,然後關於朱標是聖人轉世,文曲星下凡等歌功頌德的小說開始重新流通在讀書人之間。

果然,讀書人是懂得如何評價一個人的。

當然,朱標的各項政策也不是沒受到阻撓,一些老頑固,食古不化和擔心職位利益被剝奪的老東西紛紛站出來反對,說朱標是改祖制,各種制度已經流傳了幾百年,自然有各種道理,豈可胡亂改動。這時候,朱元璋便站出來了。

“咱是大明的開國皇帝,為何要和之前的朝代相同?咱現在的大明應該有新氣象,所以就頒佈利國利民的政策,太子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朱元璋一開口,各種上躥下跳的人歇菜了大半,但是還有一小部分的人還不死心,在第二天早朝依舊跪地哭喊著。

“陛下三思啊!千古制度不能改啊!”

“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啊!上天一定會降罪的!”

“臣等沒有私心啊,都是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

對於這些頑固派,朱元璋只是淡淡的一句。

“再敢提反對意見者斬!爾等可要試試我寶刀是否鋒利麼?”

於是,第三天,朝堂上再也沒人提反對意見。當然,這些拼了命反對新政策的人,自然不是什麼真正憂國憂民的高風亮節之臣。他們只是擔心自己的利益被瓜分的官僚階級,一個個自然也沒有所謂悍不畏死的風骨。而那些真正願意為百姓發聲的官員,諸如劉伯溫、鄭士元等人就沒有站出來反對,因為他們都能看出來,這才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在應天新政搞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朱標也沒有閒著,他趁機又審理了幾件非常棘手的案子。

這第一件案子就是田地的糾紛,當地官員處理不了直接上報到了應天,但是刑部也一時犯了難,所以便由朱標親自審理。

其實事情很簡單,張家在當地有一塊薄田,但是因為建國之前兵戈四起,為了避禍,張家逃到了其他的地方。於是洪武初年,這塊地便被劃給了劉家。但是幾年過去,薄田被劉家變成了良田,而這時候張家也從外地返鄉,按理說,這塊地該還給張家,但是當初的薄田變成了良田,劉家也傾注了心血,自然不願,此事便一直沒個了結。

朱標給的解決方案也不算複雜,既然薄田變成了良田,你再讓人換成荒地人家也不幹,所以這塊地還是歸劉家所有,至於張家,為了補償,允許在政府登記之後再開墾一塊荒地,而且可以多開二畝。

之前為了按土地收稅,各地政府已經將當地土地數目和歸屬做了詳細登記,每人名下的田地都是有具體數目的,不能倒賣,也不能隨意開墾,否則就有偷稅漏稅之嫌疑,容易被抓去吃牢飯,但是在政府的許可下,並進行登記的田地是可以開墾的。

朱標此番審理兩家都覺得沒有吃虧,所以都欣然同意,達成了和解。朱標也只好看著刑部官員,嘆了口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們這專業素質還得提高啊,這麼點小事兒也擺不平,諸位大人,菜就得多練……”

至於朱標審理的第二件案子就比較離譜了,是典型的民告官案件,而原因也不復雜,那就是當地縣令審理並斬殺了一個十歲的殺人犯,殺人犯的父母氣不過,所以一直告到了刑部。

“縣令大人說說吧,你為什麼斬了那個十歲的孩子。其中原委細細道來,不要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