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第3/3頁)
章節報錯
包括靈壽韓家在內,宗室、勳舊,等京中豪門,沒有哪個不對鐵路感興趣。不僅僅是鐵路能賺錢,鐵路帶動的地產也同樣賺錢。開封、洛陽等地車站周圍的繁華,多少人都看在眼裡。韓岡在朝堂中地位日漸穩固,也是跟他如同財神一般普施恩惠有關。
要是鋼鐵價格大幅上揚,那還不都要鬧起來?韓岡也會損失一干得力的盟友。而且鐵路修造的成本降低,對鐵路的發展也是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依相公來看,支線鐵路是不是該修了?”
“這五年,京泗、京洛、京保等鐵路相繼通車,代蒲鐵路也通車在即,國家財計由此日漸豐裕。”“但鐵路軌道,一路僅只一條,多少縣城都不能得享其利,朝廷一時無力修造,民間若能代朝廷修成,商貿大興,朝廷可坐享其利。”
“修路開支不小,若是民間籌款,有幾家能修起來的?”
韓岡立刻道:“臣請陛下允許各地成立鐵路商社,由合股經營鐵路。”
海外行商,有財力直接造船買賣的人很少,能包下一條船來運貨的人,數量也不多,大多數是三五人、七八人的貨物,共用一條船。
這樣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買艙。海船上,包下一個艙或幾個艙,用來裝自己的貨,但這樣蘊含了巨大的風險,也給了船上的水手們上下其手的機會。船行海上,船隻多多少少都會進些水,有的是從縫隙中滲進來的,也有的是船幫上有了缺口,但每個倉都相互隔離,其中一個進水,而其他的艙室卻不一定會進水。萬一運氣不好,或是有人做手腳,自己的艙室浸了水,而其他人則安然無恙,那即便船順利返回,貨主也照樣要破產。
所以另外有個好辦法,就是募股。多人合資包下一條海船,並採購一船的貨物,各自按出錢比例擁有相應股份。賺了,按照比例分配,要是虧了,也同樣按比例分配,佔股越多的那就是虧得越多。
類似於此的股份制很早就出現了,這本就是各家打算去做的事,不必韓岡多費唇舌。但那終究只是合股經營,韓岡暗中所希望看到的不是股份制,而是股份制的下一步——股份的買賣現今也是有的,可還沒有發展到設立有關股票買賣的專業交易所的地步。
韓岡曾經設想過,讓股票市場提早出現於世——也許應該說是東方的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場,他並不清楚西方的股票市場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或許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也說不定——然後給官宦豪門再多一個從小民身上攫利的手段。
以韓岡對他周圍官宦家族的瞭解,一旦股市出現在這個時代,立刻就會被掌握在權勢者的手中,用來騙取小民手中錢財的工具,沒有什麼手段能約束得了他們。
不要說股市,只要朝廷允許公開發行股票,這個問題就大了。以修築某條鐵路為名,成立一個鐵路商社,上市募集資金,然後修上幾里路充下門面,接著就乾脆了當的讓商社倒閉,募集來的股金自然就落到控制商社的世家大族的手中。
這中間,只要買通了當地的官員,最後再推一個替罪羊上來,那些鱷魚就能很簡單的將所有錢都吞下去,而不用擔心任何後果。而同樣的事情,他們可以做上一遍、兩遍、三遍,乃至十幾遍,總有貪心而又缺乏判斷力的蠢魚會上鉤。
但股市運用得宜的話,也是一個集合民力,發展工業的機會,同時也是改變民間風氣的好辦法。
說實話,韓岡也不能確定這個炸彈丟出來,局面會變成什麼樣。但上千年的淤泥,不弄個炸彈炸一下,不知要到哪一年,淤積才會化開。而且有官辦的鐵路在這裡做標杆,私家鐵路變成什麼樣,都不會太過影響鐵路的地位。
“此事相公明日可具條陳奏上,吾當細覽。”
“臣遵旨。”韓岡領命,又道:“臣再請陛下召回沈括,事關鐵路,此事當由他來主持。”
“嗯。就宣沈括回京。”太后道。
“陛下。”鄧潤甫突然出班,“臣有一言。”
“鄧卿請講。”向太后道。
“鐵路本是御道,其支線交由私家修築,無前例可循,又無成例可證,不可遽然推行天下。當依青苗、免役諸法舊例,先自一二地開始試行,若無礙,再推廣至天下。”鄧潤甫道:“以臣之愚見,河北直面敵鋒,京師最為富庶,兩地一個迫切需要鐵路,一個則是不用擔心本錢不足,諸路中最為合適。臣請陛下允許河北、京畿兩地開始修築支線鐵路。”
“韓相公,你怎麼看?”
鄧潤甫說的,就是韓岡準備做的。會築路的人才就那麼多,要是攤子鋪得太開,如何能保證質量?而且修路中間事情不會少,試行之後也能有個解決的章程。
但他事前與鄧潤甫沒有任何交流,章惇等人都知道鐵路是他的地盤,等閒連插話都不會,鄧潤甫這時候站出來,不只是打算做什麼?
韓岡只想了一下,就丟到了一邊,道,“臣無異議,此乃老成謀國之舉。”
“好吧。就先這麼定下,”向太后拍板道,“等沈括上京了再計議章程。”
君臣議事良久,向太后也累了,喝了茶,換了一下姿勢,疲憊不堪的問:“戶口、鋼鐵、鐵路,還有何事要說?”
韓岡猶豫了一下,一時無法決定,是到此為止,還是再說說其他方面的事。
只見一名內侍,這時候慌慌張張的過來。在太后耳邊只說了兩句,屏風後啪的一聲響,不知是什麼東西落了地,前面的小皇帝都跳了起來,
“陛下。”
幾名宰輔一起驚道。
“蘇相公、韓相公、諸位卿家,太皇太后……”太后斟酌了一下用詞,“方才上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