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到年節了,都堂越的忙碌了起來。

軍事、政事、外事、內事,每天送進都堂的奏本、關報,都能輕易裝滿幾輛大車。

但無論何時,有關遼國的情報都是放在第一位上。當中書孔目房現遼國相關的奏報,都會在第一時間謄抄之後,分送到都堂成員們手中。

“運火箭入大同……”都堂最深處的一間小廳中,張璪拿著最新的情報,對章惇、韓岡道,“遼人終於是露馬腳了。”

“至少是第三批了。”呂嘉問也在看著抄本,“第一批和第二批快到了吧。”

曾孝寬搖頭,“前兩批一個遼陽,一個平州,沒那麼快。”

呂嘉問放下抄本,“沒被現的說不定早到了。”

“或許吧。”曾孝寬沒有跟他抬槓的打算,低著頭,把這份簡短的情報又重頭看了一遍。

自天門之役後,遼國便把火器的重點,改成了火箭。鐵料和火藥都先供給火箭生產。而都堂也就加大了對火箭相關方面的偵查。

前兩批被現出庫的火箭,一批是遼陽工坊生產,總計兩百三十枚。另一批是平州生產的一百六十枚。出庫後,護送的隊伍都是純粹的契丹人和女真人,當時四面道路都被封鎖了,根本無法接近查探。之後這兩批火箭就都沒了蹤跡。

遼人對火箭投入了許多,自是不會把火箭放在家裡做擺設。突然間動用大批人力來封鎖道路,運送火箭,肯定是想要有什麼大動作。

都堂方面,自前日得到訊息,就立刻派人傳信遼國國內的細作,讓他們加緊調查。不過這個命令應該還沒過國境,第三條訊息就傳回來了,而且終於帶來了明確的答案。

“去大同的話,就是準備用來守城了?”張璪笑說,“看來天門寨的幾下,讓耶律乙辛記憶深刻。”

曾孝寬微微鎖起眉頭,看起來有些擔心的樣子:“若是這幾批火箭都運進大同的話,大同可能會不好打。加上遼陽、平州的兩批,快一千枚了吧。”

呂嘉問冷冷說:“如果熊本夏天才能達到大同城下,那到時候說不定會有兩千枚火箭等著!”他冷哼了一聲,“……平州、遼陽的細作都該好生整治一下了。說什麼沒了蹤跡。遼人造的火箭不輕吧,還都塞滿了火藥、火油的。一輛馬車也運不了幾枚。幾十輛車子的車隊,又不是鳥,能一下飛上天去,怎麼追蹤不到?”

“是飛不上天。”張璪不著痕跡的瞥了他一眼,輕敲著桌子,“可現在是冬天。”

京城這裡,天寒地凍的時候,有幾個人沒事走在外面?遼國那邊更是如此。遼東、遼西大雪塞路,還在路上奔波的也沒多少人了,又有哪個細作能追著遼人的車隊走?

“可現在有一批火箭被追蹤到了。”呂嘉問道。

“析津府的。”張璪說。

比起遼東的遼陽,近遼西的平州,析津府周圍,聽命於細作數量和情報蒐集能力要高出好幾級,能在冬雪之時,追蹤到這一批新生產出來的軍火,倒也在情理之中。

呂嘉問又哼了一聲,卻不打算跟張璪爭辯了。

曾孝寬卻沉吟著,“遼陽和平州的兩批,雖雲不知去向,卻也不一定是送去大同的。”

“不是大同也沒什麼。”韓岡道,“河北、河東、日本。交戰的地方就這三處,再加一個海上。通知這四處多加註意就行了。”

他看了下廳中的幾位同僚,又說,“這件事,沒必要擔心太多。工火監在遼陽、平州和析津府,總共三個工坊在生產火箭,大小工匠加起來有兩千餘人,要說耶律乙辛,在天門寨城下吃過虧了,的確是夠支援的。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山炮、臼炮,好幾個專案都給廢。只為了這個專案,遼國的家底兒都翻上來了。可也就這樣了,遼國嘛,不能跟中國比。算到今日,生產總數當也不會過兩千枚。”

韓岡這位大宋宰相,看起來卻比大遼宰相還要了解工火監的生產情況。

張璪低頭喝了口茶湯,掩住了眼中複雜的情緒。

為什麼韓岡和章惇能把持朝堂,宰相的位子只是一部分。軍事,情報,財力、人力,在朝廷之外,兩人都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龐大勢力掌握在手中。

韓岡能比遼國宰相還要了解遼國內部,有關火箭的最新訊息,正是來自於韓岡的私人渠道。都堂得到的許多情報,都是從韓岡手中轉到他們面前。

大廈將傾,鉅艦將沉,正常人都會準備換個落腳地。遼國勢頹,其國中秘聞情報,也就源源不斷的流出來。但這些情報,也就手中勢力廣及遼土的韓岡有辦法拿得到。

同樣的,章惇對日本戰況的把握,也是其他宰輔所不能及。這就是都堂其他成員無法與他們抗衡的原因所在,也是他們傲視群儕的底氣。

“遼國也許還有隱藏的工坊生產火箭?說不定造出的火箭不止兩千枚。”呂嘉問漫不經意的笑著,“要是以為遼人手上的火箭就那麼多,上陣時突然多出個一兩千,有三四千枚。”

張璪向韓岡撇過去一眼,見他低頭看著桌上的檔案,就笑說,“這就沒辦法確定了,遼國那麼大,也說不清會不會有隱藏起來的工坊。不過出色的工匠是有數的,鋼鐵產量也是有限的。半年多的時間,工火監培養不出太多的工匠,鋼鐵產量也不可能一下翻上幾倍。所以即是有所謂的秘密工坊,也生產不出太多的火箭,或者其他兵器。”

“有兩千多也不少了。”曾孝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