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虛實(十)(第4/6頁)
章節報錯
耶律乙辛當然像改變這個局面,但他也無能為力。試造出來的農具,質量不如宋貨,價格也比不上宋貨,竟然連成本都比宋國商人賣得價格還高,這要怎麼比?鐵料多得都只能發行鐵錢了。
“就是用皮貨和馬來做買賣也是好的,可以賣給南京道的漢人,總比人心給宋人賺去的要好。”
“你能擋得住國人不跟南朝做買賣?東到渤海,西到蔥嶺,邊境線長及萬里,你擋得住宋人的商貨?”
“兒子還記得聖宗皇帝他是怎麼做的。”
“禁絕漢俗,漢物?”耶律乙辛憤怒道,“聖宗皇帝也只是在北院這麼做,從來都沒在南院做過。你想逼反南京道的漢人?!”
“他們要造反,早就反了。”
“要是有宋人支援呢?”耶律乙辛指著耶律隆的鼻子,“我以前是不是教過你!外賊不用怕,內賊不用怕,就怕內外勾結!”
“內外勾結,難道現在就沒有?!”
“他們是為了造反,還是為賺錢?”
遼國最尊貴的一對父子,在御帳中爭吵起來。耶律懷慶在旁邊看得發急,不知道該如何勸阻。
耶律乙辛終究是老了,吵起來也沒那麼多氣力。
先一步冷靜了下來,他看著兒子,聲音中沒有了怒氣,“三十步內,三箭射殺一人的戰士,你覺得要幾年才能養出來?”
耶律隆突然說不出話來了,臉上的反應如同被刺痛了一般。
這是他一直想避免的問題,也是他不願去深思的問題。
三中一要一箭斃命,那是要能開硬弓。三箭斃命,那就得要三箭全中,難度更高。
不管是哪一種,達到這種水準的弓箭手起碼都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而且射擊能力,跟體力精力息息相關。
漢家兵書有說: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軍。那是因為行軍百里,士卒肯定拉不動弓,揮不動刀。可換作火、槍呢?只要有能端著槍前進,加上扣動扳機的力氣。
火、槍手最多也只要訓練三個月,上了戰場能拿得動槍就夠了,行軍百里之後,照樣能上戰場。這個進步實在是太大了,輕易就淘汰了沿用數千年的刀槍劍戟和弓弩。
這個道理,宋人透過各種途徑說了又說,宋國內部也掀起了刀槍換火、槍火炮的**。
這就逼得遼國不得不跟上去。
如果搜山檢海,在遼國國中湊出百萬兵不成問題,但真正的屬於契丹的戰士那才多少?要是被宋人用三個月就訓練出一波的火、槍手兌光了,那日後還有大遼嗎?
對。
道理是絕對沒有錯的。
耶律隆在上京道,他手上的神火軍經過的實戰,比宋人的神機營更多。
火器必定會取代刀槍,這是他無法否定的。
尤其是燧發手槍從南朝傳過來之後,這更是不能否認了。
十二三歲的小崽子,拿著手槍上陣去,手指一動就能射死一個勇士。
或許拿著手槍的小崽子,與成年的騎手爭鬥時不一定能贏,說不定會被反殺。不過如果都是拿著弓刀,讓還沒成人的小娃兒跟成年戰士廝殺,那是十死無生,試幾次死幾次。
但那只是個人武勇,可不是行軍打仗。
“父皇。光是有好刀好槍就能贏,那大遼早在睡王的時候,就被宋人搶走了南京道。”耶律隆的口氣裡面也沒了火藥味。
其實他也不是想要主動進攻宋國。只是在他看來,大遼必須對內對外都要強硬,減少對南朝的依賴,維持住與南朝對抗的實力。
一旦南朝挑釁,就必須毫不猶豫的進行還擊,給宋人造成足夠大的損失,才能遏制住他們的野心。
耶律隆相信父親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是不認同。但他也不想與父親爭,能好好說話,他也想盡量說服父親。
“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兒臣明白了一件事,仗不是有件好兵器就能打的,最終還是要看人。”
“人心還在你這邊嗎?”耶律乙辛問,“強逼國人禁絕漢物,又不能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活,還要去跟槍炮犀利的宋人開戰,你覺得人心會在你這邊嗎?”
宋國的富庶,沒有一個遼人能夠否定,甚至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好像他們做了宋人,就能變得跟宋人一樣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