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廟堂(九)(第1/2頁)
章節報錯
【還有一更。 £∝,】
“跟玉昆相公說過沒有?”
聽了黃裳的話後,李承之沉默了一下,而後問。
黃裳的憂慮,並不是獨屬於他一人的。
難道日後大宋億萬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糧食不成?
質問過同樣或類似問題的,有國子監的學生,也有朝堂上的大臣。太多人對大宋的糧食生產發表過相似的言論,甚至可以說是陳詞濫調了。
原本透過汴水上運的六七百萬石綱糧,讓江淮六路困擾百年的重擔,並沒有因為交州米大量運進中原而減少太多,現在還是每年有四百六七十萬石。
儘管兩廣【交州屬於廣西】對外輸出的糧食每年已經接近一千萬石,其中大半被運到京師。與江淮六路加起來,加起來有八。九百萬石。但京師之中,就連駑馬也一天至少要配三升口糧,草料另算,百姓更是放開肚皮,開封每年運進來的糧食比過去雖增加了四百萬石,卻像個小石子一樣,連個水花都沒濺起來。
東京開封府,乃至整個中原腹地,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原本生產糧食的田地,卻大批的轉產。不需要太多預見力,就知道長此以往,大宋的農業會變成什麼樣子。一想到江南兩浙,魚米之鄉,日後卻變成要靠外地輸入口糧,這不能不讓人心驚肉跳。
“跟玉昆相公說過了嗎?”
黃裳搖了搖頭,卻道,“提過兩次。”
李承之唔了一聲,疑心散了一點。
聰明人,兩次諫言都沒有得到回應,就不會提第三次了。會接受意見的,前兩次就接受了,再說多了,反而傷了情分。黃裳的說法合情合理。要是黃裳說他沒有跟韓岡講過,或是說過多次,李承之反而不會信了。
現在的樣子,韓岡自然是沒有接受他的勸誡。甚至有可能是韓岡反過來將黃裳當場說服,駁得無話可說。
不過黃裳如此坦誠,這是示好?還是試探?
似乎都不是,以李承之對黃裳的瞭解,他或許只只是就事論事。
要說黃裳這個韓岡一手提拔起來的開封知府,會因為韓岡離開相位,而動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李承之第一個就不會相信。
李承之他本人做到宰相,都不會去撬韓岡的牆腳,那一位在年齡上的優勢太大了。
不過……
李承之忽然想起了半個時辰之前,來自韓忠彥門客的那番話。
如果官制當真會有變化,黃裳的坦誠,倒是有了另外一番解釋。
“玉昆相公怎麼說的?”李承之輕笑著斜睨了黃裳一眼。
黃裳想要哪個位置?李承之想。
既然自己要接任相位,韓岡要安排門下職位,免不了要跟自己商量一下——以韓岡的為人,應該會這麼做。黃裳應該是防備節外生枝。
“相公說人心好利,改種他物,只因種糧所得微薄,而棉桑麻藍等物有數倍之利。”
李承之又點頭,韓岡的確是會這麼說。他又問,“勉中你是怎麼回的?”
“若說要讓種糧有利可圖,相公就會說糧價上漲。若說朝廷發令讓田主種回糧食,相公會說沒人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