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廟堂(二)(第4/5頁)
章節報錯
更親近於韓岡的,私下裡還問了他,“相公是否有意文廟?”
“現在說這個還太早了。”韓岡笑道,“能送進廟裡的只有牌位,我還沒死,這是咒我麼?”
不知趣的問了這個問題的傢伙,離開時臉色蒼白。
“玉昆是否有意文廟?”
回過頭來,章惇這麼問起來的時候,韓岡就只有翻眼睛了,“子厚兄,這個玩笑不好笑。”
章惇笑著拱拱手,算是賠罪了。
將王安石奉入文廟正殿,這是韓岡和章惇共同的決定。
也許文廟在正統的儒生眼中是神聖之地,但如章惇、韓岡這一類人,絕不會把分冷豬肉的地方看得太重。
“太學中這兩日歡欣鼓舞,玉昆你說該如何?”
“喜事來了,總不能讓人愁眉苦臉。人之常情。”
章惇立足於新黨之中,將王安石捧上去,有利於他對新黨最後的整合。
章惇本就做了十幾年的宰相,新黨早就大半站在他一邊,只是還有些死硬派,始終不肯親附。章惇礙於王安石和自己的名聲,也始終不便下手。
現在王安石不在了,章惇把他的牌位拱入文廟正殿,再回頭來解決那些死硬派,可就是沒有任何顧忌了。
至於韓岡,本就不介意章惇統一新黨,對氣學的信心更高。
新學對章惇只是門面問題,對韓岡,也不過是冢中枯骨,連最後一口氣都隨著王安石一起走了。
如果是十幾年前,韓岡還不會這麼做。可現如今,新學之所以還被世人所重,還能出現在科舉之中,只是氣學在儒學理論上的完善還沒有做好罷了。
至於韓岡入文廟,這就是個笑話。
他和至聖先師可不是一個路數。
別人不知道文廟是什麼,但親自主持將孟子、子思送進正殿,把十哲擴大為十二哲的韓岡,卻是很清楚。
儒門傳承,可比不上當權者的一句話,現在能進去,日後還會被搬出來。
不過有個追求能讓人放心一點。韓岡表露在外的**實在太少,所謂的夢想和追求,又太過聖人了。現在這點私心,反倒讓人覺得韓相公像個人了。
這麼想,這麼傳,卻是讓絕大多數人忘了,韓岡還是有個師傅的。
真正要進文廟的,不是韓岡,而是張載。
這些年來,隨著氣學格物一派的飛快擴張,張載的名聲漸漸為韓岡所掩,張載的著作又偏晦澀,使得很多人都忘了他,但韓岡,沒忘記他的老師。
按照韓岡和章惇協商的結果,文廟正殿,將會設四配十哲,總共十四人配享陪祀。
其中四配,顏回,曾參,孔汲,孟軻。
顏回為復聖——因為如今儒門道統,並非傳自顏回,故不得為亞聖。孔汲子思是述聖,述是繼承的意思。曾參,是子思之師,思孟學派之宗,故為宗聖。孟子是今之道統所繫,所以是亞聖。
抬舉孟子,只為了他的一句話——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還有那一句:‘只聞誅一獨夫,不聞弒君也。’
四配接下來,就是十哲了。王安石和張載之外,其他八位都是孔子的親傳弟子。也就是論語中,被孔子讚許的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方面各有見長的十位弟子,除去顏回、曾參後的八人。
“這文廟的事,就讓外面先傳著吧。”章惇拿著外面的傳言當笑話,笑說了兩句,也就放下來,“過些日子,他們就知道真相了。”
“嗯,這些事不值一提。”韓岡點頭,又道:“皇帝那邊倒是要注意一些了。”
提到皇帝,章惇笑容收了起來,問:“怎麼了?”
“世間都知道起居依時、舉動有節可延年益壽,但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
“是挺難做的。”章惇想到了自己曾經擬定的健身計劃,不止一次,但他一次也沒能堅持下來,總是被各種各樣突發事件給耽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