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斷案(第1/2頁)
章節報錯
金陵的六月,是天下少有的酷暑,尤其是正午時分,太陽高高掛起,灼烤著大地。這種天氣裡走在沒有樹蔭的街頭,都容易突然暈厥過去。
然而就在這種天氣中,金陵照樣有來自各地的商隊,他們或架著馬車,或帶著車隊,三五十人結成一群,來自各個地方。
金陵和江南大部分地區,遍地都是新興的工廠,以往家庭小作坊式的紡織產布已經徹底跟不上時代。大明控制的海域不斷擴大,就有了數之不盡的貨物傾銷地,一般的小作坊根本不夠看的。
朝廷對於商人的支援,讓大明成為了第一個工廠興起的土壤。尤其是侯玄演讓利於民的政策,使得很多工廠變相受到了朝廷的扶持。
推動人們前進的從來都不是固有僵化思維,而是金錢和利益,既然讀死書不能做官了,也不能光宗耀祖光大門楣了,誰還會抱著四書五經皓首窮經呢。
侯玄演也屢次發現,如今的大明有弊端,所有人都陷入了瘋狂地追逐金錢的時代。這不是華夏該有的模樣,肯坐下來讀些好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就在這個時候,金陵發生了一件大事,兩個工廠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
金陵吳家在江寧有一家工廠,這是個專門紡織的廠子,裡面有個夥計在進廠之前是個祖傳的木匠,在織布之餘他和自己仍然當著木匠的爹,發明出一種新式的紡車。
這種紡車用水力作為動力,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而且節省了人力。此事甚至驚動了吳家的家主吳濟坤,對木匠父子大加賞賜,並和他們簽訂了合同,買斷了這個紡車的技術,吳濟坤當即決定擴建廠子。
誰知道木匠父子吃著鍋裡的看著盆裡的,轉頭又把這個新式紡車賣給了江寧縣中另一個工廠,這個工廠來頭也不小,是江寧當地計程車紳徐家,徐家累出高官闊綽的時候吳家還是個微末的商賈。
吳濟坤聽後大為惱火,派人去尋木匠來對峙,木匠全家躲到徐家的府上,吳家的人上門討要徐家也不肯放人。最後雙方火氣越來越大,在江寧發生械鬥,打傷了七十餘人。
這件事甚至報到了侯玄演的案上,瞭解完前因後果之後,侯玄演親自出面斷案。
今日的大堂內外,擠滿了來自金陵附近的各色人士,他們都抻著脖子踮著腳尖想知道這個案子該怎麼判。
刑部大堂難得對外開放,侯玄演看著外面烏泱泱的人群,暗暗點頭。旁邊坐著的也都是朝中大佬,有張煌言、馬士英等人。
這件事他第一次聽到,就知道是個契機,一個難逢的好機會。
驚堂木一拍,侯玄演也過了一把斷案的癮,吳濟坤和徐元朗還有木匠父子被押了上來。
吳濟坤就不說了,是金陵首富,而且和王爺是舊相識了。徐元朗是江寧徐家的家主,北伐也是出過大力的,而且徐家世代都是江寧望族,再加上這件事三方都覺得自己有理,所以到了公堂也冷眼瞧著對方,誰都不服誰。
吳濟坤認為自己花錢買了這項技術,而且立下了字據;徐元朗卻認為,發明這東西並不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哪裡有買斷別人想法的事;木匠父子難得見到這麼多錢財,想要讓他們高風亮節顯然是不可能的。
侯玄演看著堂下四個人,兩邊的衣著華貴,氣度不凡,看上去就是富貴人家,而且臉上怒氣衝衝,顯然是自恃身份不想對簿公堂。而夾在中間的木匠父子則心虛許多,眼神躲躲閃閃,看上去有些猥瑣。
“你們在江寧械鬥,先不說原因,就此事而言已經是嚴重蔑視我朝法紀。”
吳濟坤和徐元朗臉色一急,剛想申辯,侯玄演接著說道:“吳濟坤年近古稀,於國有功,不便在公堂受審。著吳守玉替父受審,給他搬個椅子,在旁聽審。”
徐元朗臉色更加難看,相反的吳家人反而長舒了一口氣,王爺畢竟還是念舊。
侯玄演接著和顏悅色地說道:“徐元朗也是資助過北伐的人,雖無功名在身,也不必伏地聽審。”
徐家人懸著的心落了下來,唯有木匠父子更加害怕,這是什麼意思,兩邊都是關係戶,難道要拿我們父子開刀?
侯玄演笑嘻嘻地站起來,對著木匠父子說道:“至於你們父子,雖有貪財之德虧,難掩巧技利之大功。紡車革新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將來貧者有衣穿,乃是造福百姓的功德。”侯玄演臉色紅潤,越說越激動,對著左右官員說道:“如此英才,當賞,重重賞。”
堂下堂內一片譁然,大家帶著瓜子板凳,攜老扶幼全家出動看好戲來了。結果看了一出攝政王和稀泥?
而和稀泥大師此刻仍然侃侃而談,直把刑部大堂變成了茶樓所在,言語間不過是鼓勵大家向木匠父子學習。
徐元朗聽的雲山霧罩,搞了半天到底是吳家的錯還是徐家的錯?
侯玄演終於停止了對木匠父子的誇讚,轉而說道:“至於江寧械鬥,吳、徐兩家皆有不是,著各賠對方千兩銀子,用以撫卹受傷夥計家屬。至於這個水力紡車,既然是木匠賣給了吳家,又賣給了徐家,這是朝廷的過錯。”
“王爺,這怎麼是朝廷的過錯了?”旁聽的張煌言聽不下去了,忍不住打斷了他問道。
“此事歸根結底,是朝廷的法度不健全,大明律中可有斷此案的依據?”
張煌言啞口無言,這主兒完全不把朝廷威嚴當回事,代表朝廷當庭認錯那不是自降身份麼?
侯玄演卻不以為然,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承認自己的錯誤非但不會喪失威嚴,反而會提升朝廷的公信力。
侯玄演見張煌言不再說話,轉過頭來繼續說道:“本王決定從即日起,著文淵閣、司禮監、刑部、工部抽調人手,完善法度,制定一套規範。凡是發明革新,創造未有之物,皆可申請‘專利’,凡是用此物獲利者,要麼買斷‘專利’,要麼須支付費用。朝廷將保護‘專利’十五年,十五年後此物人人皆可用。
今日的案子,既然是因為朝廷的法制不健全,那麼就由朝廷出錢,買下小木匠的水力紡車‘專利’,送與吳、徐兩家所有。今後大明商人的工廠若用此車,或者相仿的車,皆需支付銀兩給兩家。”
專利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大明,此時除了侯玄演,其他人的腦子還沒有完全明白過來。
但是這個案子的影響之大,勢必會透過這些吃瓜群眾,傳遍全國。
侯玄演是整個大明最受關注的人物,所有關於他的軼事奇聞,都有著廣闊的聽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