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些日子,氏就會回家了。

淑寧思前想後,向哥哥提出一個請求,兩人商量了一晚,端寧才終於點了頭。

過了兩天,正巧是休沐日,他稟告大伯父大伯母,說要帶妹妹去看望外祖父母,順利地領著她坐馬車出了大門。半路上,他藉口雪太大了,要找個地方避一避,在街角找了個避風的衚衕,剛剛停好馬車,便“無意中發現”了好友桐英也在左近避風雪。

端寧上去與桐英攀談,淑寧聽到他們的聲音,強忍住心中激動,稍稍掀起了一點車簾,果然看到闊別已久的桐英。

一年多了,他們足有一年多沒見過面。就算偶爾有信件來往,仍抵不過那種見面的渴望。哪怕是象現在這樣,只能遠遠瞧一眼,也比一直見不到對方強。

他瘦了許多,膚色也黑了,不過精神很好,臉上也帶著笑,雖然是在與端寧說話,但眼睛卻一直在往她這邊看,幾乎連眼皮子都不眨一下。

淑寧把門簾掀得更大了,反正駕車的馬三兒是親信,又已避到旁邊去,左右是衚衕牆,前面路上除了端寧與桐英就沒人了,不必擔心會被人瞧見。她也是目不轉睛地望著桐英,絲毫不在乎風雪捲進馬車裡來。

咦?他怎麼拄著手杖?難道是受傷了嗎?

淑寧立時擔心起來。顯然,桐英也發現了她的不安,狀若無意地動了動手上的木杖,對端寧說了幾句話。然後端寧走過來悄聲對她說:“他讓我叫你別擔心,他只是腳上有些皮肉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拿那手杖是因為總有人請他喝酒,他不想去時可以用腳傷做藉口。”淑寧卻未完全放心:“這麼說他其實傷還未好全?早知如此,我就不提這個事了。”

端寧拍拍她的頭,道:”他也正想見你呢,若真的不行,不會勉強自己。你少多心了。我看他活蹦亂跳的,好得很。“說罷就轉身回去,繼續與桐英說話了。淑寧仍舊擔心地望著桐英,桐英見狀,便假裝取暖,很輕鬆地跳了幾下,表示傷勢真的沒有大礙,卻讓淑寧看得直瞪眼。

這時不遠處傳來馬蹄聲,越來越近了。淑寧依依不捨地放下簾子。卻又掀起了窗簾。這輛馬車本就是屬於她專用的,很早就被她做了手腳,車窗上糊了一層雨過天青的紗,才掛上簾子。透過那紗看外頭,能看得很清楚,但外頭的人卻看不到裡面地人。她隔著那層紗,看到有兩個青年騎馬走過,似乎是桐英認識的人,與他打著招呼。端寧怕會引起別人懷疑。便趁機與桐英告別。

桐英與別人說笑著,拉著他們一起走了,臨行前,又轉頭望了馬車方向一眼,展顏一笑,笑得淑寧心裡暖洋洋的,直到馬車來到外祖家門口。方才清醒過來。

端寧似笑非笑地睨妹妹一眼,小聲道:”快回魂吧,我竟不知那個臭小子也能使迷魂計呢別讓外祖母瞧出端倪來,不然可有一頓好說。“淑寧紅了紅臉,哂道:“哥哥當初見嫂子。不也是這個得性麼?咱們五十步莫笑百步,大哥莫笑二哥。”端寧左右瞧瞧,捏了捏她的鼻子,道:”你是我妹子,哪裡來的二哥?!“兄妹倆說笑著進了院子。

父精神很好,仍是張口就罵。今天罵的是昨日見過的一個外省官員,進京來述職的,油頭大耳,服飾車駕甚是氣派。說話極圓滑,讓人見了就生厭。

兄妹倆見怪不怪地聽他罵完一杯茶,淑寧便送上自己做的一對棉手套和棉襪子,說是孝敬外祖父與外祖母地。請別嫌棄手藝不好。父看了一眼。便讓妻子叫人收了,自己先回了書房。端寧與淑寧恭送他離開。又繼續聽候外祖母的吩咐。

母態度很是和藹,對端寧的兒子與淑寧的婚事都非常關心。她當初本以為外孫女兒指婚的物件只是普通宗室貝子,並沒有什麼大出息,沒想到在對噶爾丹的大戰裡立下如此大功,如果能升爵位就好了,不過現在看來,那位外孫女婿前途定然不錯。她瞧瞧外孫女的模樣,微微點了點頭:這孩子是越長越水靈了,瞧著竟與她母親年輕時差不多,想必應該能獲得丈夫歡心吧?

淑寧只覺得外祖母看自己的眼光有些詭異,不禁覺得有些毛骨悚然。不過母只是很和氣地問她嫁妝準備得怎麼樣了,尤其是針線活計。當知道淑寧已做了很多時,滿意地點點頭,又道:“平日裡可注意調養身體麼?這個是最不能小看的。索性我讓崔嬤嬤到你那兒住些日子吧?”

淑寧心中警鈴大作,忙道:“崔嬤嬤當日已經教過了,如今外孫女兒天天都喝補藥補湯地,身體好

娘也常來信指點的,不必了。”

她好說歹說,總算說服外祖母打消了念頭,私下裡鬆了口氣。開玩笑,如果又讓那位崔嬤嬤來,她就別想有自由了。

兄妹倆吃過午飯,方才離開了。臨行前,母再三叮囑端寧下次來時,要連孩子一起抱過來,她有兩月不曾見過外曾孫子了,怪想的。端寧連忙應了。

沒過兩天,端寧便收到天陽轉遞來的一大封包東西,似乎是紙張,都是給妹妹的。淑寧拿到一看,才知道是桐英給新家畫的圖樣。

當初皇帝下旨賜府第時,便指令內務府監造,地點在積水潭。桐英選中了一個前明官員地舊宅,讓內務府在舊房的基礎上改建,好節省時間,然後又親自畫了構造圖,在送到內務府前,先讓未來的女主人過過目,給些意見。

淑寧心裡高興至極,連對那些圖紙也覺得親切起來,忙忙拿回房裡,連字也顧不上練了,便仔細一張一張地看。

這處府第佔地並不算大。中路上,先是大門二門,便是一個極大的院子,正面客廳,左邊外書房。右邊是畫室,院中有樹;接著是正院,正屋、耳房、西廂房以及內書房等,連廁所與小廚房都有;正院後,便是通往花園的路。東西二路,佈局是對稱地。先是二門外的兩個小跨院,然後便是一邊各兩個院子,比正院略小些,以小花園間隔。而這兩個小花園。僅僅是種了些花草樹木,有些山石、石桌石椅而已。

後花園卻很不一樣。它正好位於積水潭邊上,引了一漲活水進來,形成一個小湖,又流回潭中。表面上它與房山別院的花園佈局有些象,也是湖岸分佈著亭臺樓閣。但實際上,這裡沒有山,倒是有好幾棵老樹,屋子也更多些。而且不是觀景用的亭臺,而是真正能住人的那種屋子。

淑寧大概明白桐英的用意。在炎熱地夏天裡,如果能在這種有花有樹又近水的地方住著,想必會很涼快吧?

她看著這些圖紙,心情很是激動,恨不得立馬就能住進去。不過她還是按捺下來,想到了幾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