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似乎是後者的聲音更站上風一些。

畢竟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那樣,雖然華國已經不止一次在火星軌道完成了巡航飛行,並且成功返航了地月系統,但沒有一次真正意義上將腳印印在火星大地的表面。

抵達火星和登陸火星的技術難度,終究還是差了一個維度。

即便火種計劃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比起火星上那令人絕望的黃沙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了一點。

那裡的沙塵暴甚至能夠持續一整年的時間,遮天蔽日的沙塵不止將癱瘓掉一切太陽能設施,更是將讓火星表面的溫度下降到一個極端的數字!

而即便是全封閉式的生物圈,也不可能一整年不依靠外部能源的輸入,完全依靠內部的物資迴圈來實現人工生態系統的平衡。

也許華國根本沒有意識到火星上的狀況有多麼糟糕?

不少美國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

畢竟作為上個世紀的航天最強國的國民,這樣的現實實在是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相比起普通大眾的樂觀而言,美國精英階層的反應則是悲觀的多。

雖然華國人能否成功完成載人登火,並按照計劃中的那樣在火星表面建造一座永久式的全迴圈殖民基地仍然是一件存在爭議的事情,但他們可不會像普通吃瓜群眾們那樣,樂觀地以為華國人沒有考慮到那裡極端的氣候環境。

畢竟,當初正是那些華國人,將他們的宇航員從火星上接回來的。

相比之下,他們更驚訝的是另一件事。

那便是華國宣佈在月內啟動載人登火計劃……

雖然不知道那些華國人為什麼做出這麼倉促的決定,但這種去一趟火星簡直就像是訂機票一樣隨意的態度,著實將不少人都給震驚到了。

NASA的臉書社群。

在裡面釋出訊息的大多都是航天領域的工程師,或者至少也是從事相關專業學習的碩士生博士。幾乎就在NASA最新發表的那篇推文評論區爆掉的同時,這邊的討論也開始了。

“月內啟動?上帝……他們在開玩笑嗎?這種關係上百億的大型航天探索計劃,沒有半年以上的計劃,就這麼倉促的決定好了?”

“也許他們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就像那個生物圈a一樣,早在我們匆匆忙忙將鞋底扔到火星上去,並撿一個爛攤子回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為今天的計劃做準備了。”

“謝特……我感覺我們的宇航員就像是小白鼠一樣。”

“充當小白鼠的何止是那幾個宇航員,我感覺整個NASA都成了他們的小白鼠。不是有傳聞嗎?新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黑匣子,其實並沒有和墜毀的殘骸一起留在火星上,而是被他們帶走了!”

這種猜測並非沒有道理。

畢竟當時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疑點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說到上一次登火計劃的美國航天員,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華國宣佈登火計劃訊息的同一時間,那位被霞光號從火星上接回來的前任BFS飛船艦長約翰遜先生,在個人的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頗令人深省、且在很多美國人看來都難以接受的推文。

“……我想整個北美沒有人比我更瞭解他們的航天技術有多麼令人震撼,BFS飛船和霞光號的區別簡直就像是風帆戰艦和鐵甲船。這個比喻足夠形象,因為當我們還在對飛船上的能量精打細算的時候,他們的能量已經富餘到可以用來製造同軸旋轉的仿重力室!雖然我覺得這個設計很多餘,但當時的我簡直被驚的下巴掉在了地上。”

“我想,我們的差距根本不在航天上,而是在比起航天工程這個寬泛命題更為基礎的一些領域。比如材料,比如能源……就像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的可控核聚變。”

“我毫不懷疑,早在兩年前甚至三年前,他們就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到火星上去,並讓他們舒服的待在上面。至於他們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僅僅只是出於人.道主義的慎重,以及對生命本身的尊重。”

“也許我們的總統先生該好好地反思一下了,這場毫無意義的對抗給我們帶來的除了災難之外,到底還帶來了什麼!”

相比起其他人而言,同時坐過BFS和霞光號兩艘飛船的約翰遜,可以說是最瞭解兩者之間差距的人了。

畢竟整個北美,除了他之外,恐怕也只有另一位還醒著的宇航員,感受過那種深入靈魂的震撼。

那篇推文在發出之後,短短一小時的時間裡,便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轉發,引起了不少漸漸懷疑這場航天競賽究竟是否有必要再進行下去的美國人的反思。

當然,即便是這樣,仍然不乏一些狂妄自大的人。

比如NASA的特聘工程師、深空之門計劃的負責人之一、麻省理工大學的航天工程學菲爾歌德教授,在面對媒體的採訪時,便措辭強硬地說道。

“這是一次草率的航天計劃!”

“我相信他們在航天技術上取得了某種程度的優勢,但我仍然無法從他們的草率安排中看到任何成功的希望!”

“如果他們真正為自家航天員的生命著想,對生命還心懷敬畏,那最好還是重新考慮一下發射安排,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好好研究下發射計劃。”

“不要將自大當成勇氣,否則這將成為人類史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慘劇!”。

(你們的點贊是我爆發的動力!還差幾百個贊就省top1了,衝上去咱們明天繼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