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材料當中,只有極少數的材料具有所謂“顛覆性的基因”,而石墨烯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最上游的材料,它幾乎可以和任何材料做結合。

然而,理論上是如此。

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現代材料技術發展的,並非是想不出好的“idea”,而是找不到實現“idea”的方法。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來講,想要做成這種粒徑在15nm之間的銀奈米顆粒與石墨烯的複合材料,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實驗室製備還是工業界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陸舟和楊旭都暫時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於是在經過了一番討論之後,最終兩人在研究上達成了共識。

即,先將10000目的銀粉與單層石墨烯碎屑透過粉末冶金的方式進行鍵合,如果成功了則再進一步的減小顆粒的尺寸,直到達到奈米級。

與此同時,對於將微小尺寸的金屬顆粒與石墨烯碎屑進行鍵合、並製成合金的方法,金陵高等研究院也進行了立項研究。

雖然暫時看不到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但陸舟還是撥款1.2億RMB的經費,在一系列與Ag/GF複合材料相關的專案上。

除此之外,還有碳基晶片相關的研究。

不過這一塊不只是計算材料研究所在做,高等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學的物院,都有參與到相關的課題中。

關於這一塊技術的研發,陸舟批的經費幾乎是Ag/GF複合材料的兩倍,甚至於他自己都有參與到這個專案中去。

另一方面,關於殘骸三號的研究也還在繼續,除了對已經挖掘到的寶藏進行消化之外,陸舟還指望著從這具殘骸上挖掘到更多的寶藏出來。

當然了,雖然有這麼多事情要做,但陸舟也沒忘記系統留給他的任務。

說實話,這個獎勵任務的描述很曖.昧。

論文要求學生在課題中具有一定的參與度,然而系統並沒有給出如何界定這種參與度的標準。

如果能知道這個標準的話,他也好對症下藥了。

而現在的話,陸舟也只能根據常理作出大致的推測,只是在專案組裡端茶倒個水,打掃打掃器材,最後在論文上掛個五六作,大概是沒法交差的。

還有研究所裡的其他研究員。

雖然陸舟抽時間指點了部分人的課題,但系統並沒有將他們的身份判定為學生。

顯然,系統並不打算給他鑽空子的機會,想完成任務還是得老老實實的照著系統說的來。

不過既然是獎勵任務,陸舟也就抱著放鬆心情的態度來做了。

還有一張任務卡沒翻。

不出意外,那任務卡翻出來多半又是個大專案。

到時候只怕還有的他忙的。

……

金大數院實驗樓。

走廊盡頭的辦公室。

四男兩女,一行六人站在辦公室的門口,誰也沒去敲門。

除了韓夢琪之外,這裡的大多數人對於陸舟的認識,都僅僅停留在電視上見過的那種程度而已。

蹲在人群裡或者隔著螢幕時或許沒什麼感覺,但以初學者的身份直接面對這種大犇級學者,會感到壓力也是很正常的。

至於韓夢琪……

就連她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竟然緊張了……

在一番“你去還是我去?”的交涉之後,終於有一個看上去稍微有那麼些膽量的小夥子站了出來,勇敢地敲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