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凌雲!(第1/2頁)
章節報錯
兩杯咖啡最後是陸舟請了。
在謝過了陸舟之後,從咖啡店離開的克雷伯教授,當天便坐上了回國的航班。
因為身體不便,陸舟沒有去機場送他,不過卻是吩咐王鵬將他送到了機場。
至於他會做怎樣的選擇,歐洲又會做怎樣的選擇,這些事情只有未來才知道了。
大年初九,上京的大會堂內,可控聚變示範堆點火成功的表彰大會,在大會主持者的致辭與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拉開了帷幕。
在表彰大會上,大長老向在示範堆工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研究恩怨,親自頒發了二十六枚金色的五八五紀念勳章以及鮮紅色的證書,並對這些奮鬥在科研陣線的第一線上、擁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表示了崇高的謝意。
還記得那是1958年的春天,華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現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對磁約束聚變的研究正式立項,拉開了可控聚變研究的序幕。
到現在,可控聚變的研究,已經走過了七十個年頭。
幾乎三代人的時間,這項世紀工程終於被完成了。
這場表彰大會,也算是為這轟轟烈烈的科研工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低頭看著胸前那枚金光閃閃的勳章,坐在席間的李健綱院士擦了擦眼角,用只有他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輕聲唸叨。
“老師,我們成功了……”
他依然記得,那是82年的新年,從哈工大船舶核動力專業畢業的他,原本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航母設計師,結果導師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讓他投身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可控聚變研究的事業中。
二十年後又是二十年,在這條彷彿永遠充滿希望卻看不到頭的路上,他後悔過,也迷茫過,然而最終還是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來,並且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放棄了牛津Culham實驗室的職位,回國扛起了可控聚變研究的大旗。
或許此刻的光景,他的導師已經看不見了。
但他相信著,若是他導師在天有靈的話,一定會為他的今天,和他做過的那些選擇感到驕傲和自豪……
坐在他的旁邊,摸著胸前的勳章,王曾光院士心中一陣感慨。
“沒想到我這個搞了半輩子核電的,退休前沒見證到四代核電的曙光,倒是見證了三代核電的絕唱了。”
裂變堆本來就是昂貴的能源,上網電價比火電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個百分點,更遑論還會產生難以處理的核廢料。
等到盤古聚變堆完成最後的除錯,併網供電之後,估計以後國內不會再有新的裂變堆建設計劃了。
“說起來,咱陸總設計師好像還不是院士吧?”
李健綱微微愣了下,隨即笑道:“19年那麼忙,他哪有時間評什麼院士。”
兩院院士兩年增選一次,得經過從學部到全院一輪評審兩輪投票,這其中牽扯到精力也是相當驚人的。
整個19年陸舟都在忙可控聚變工程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有時間去評什麼院士。
想到這裡,王院士心中有了主意。
“等明年增選,我打算投他一票。”
“二十多歲的院士?”李院士愣了下,遲疑道,“會不會太年輕了點……”
話剛說到一半,眼見這老頭面色不善地看著自己,他趕忙咳嗽了一聲說,“別這麼看著我,我就是這麼隨口一問。到時候他要是參選,我肯定是投他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