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計算失敗次數的話,侯進力已經數不過來自己失敗了多少次了。

最初他只是在實驗室製備SG1材料時,被實驗意外產生的廢料吸引了興趣。

比起一般的石墨材料而言,那種廢料摸起來的手感實在是有些特別。

以上這些,都是由他在實驗中積累的經驗所得出的結論,而最後在系統性的研究中,他發現了這廢料之所以特別的原因,是願與其表面凝聚著的一層多孔網狀氣凝膠隔層。

說實話,這個結果多少讓他有些失望。畢竟由石墨烯製備的多孔網狀氣凝膠並非是什麼新穎的研究成果,甚至可以說類似的材料在部分電極材料中已經有所應用。

然而,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次獨立申請開題的研究課題,同樣也是來到這座研究所之後申請的第一個課題,他不願就這麼簡單的放棄了。

於是在發現這種多孔網狀氣凝膠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價值的情況下,他繼續對其在其它分散介質、分散相中的表現,以及與其他材料進行復合所展現出來的各項性質進行了深入研究。

這個過程是令人絕望的。

甚至絕望到了令他懷疑人生。

所幸最後一次,他沒有放棄。

用這種由石墨烯製備的多孔網狀氣凝膠作為增韌劑與碳化矽陶瓷結合,發揮出了意料之外的奇效!

作為增韌劑本身,這種多孔網狀氣凝膠的效能並不算優越,至少比起其他同類材料來說是如此。

然而其在熱學效能上的表現,卻是令他興奮的忍不住在實驗室裡喊了出來。

迫不及待地將實驗結果寫成了報告,侯進力將它交到了所裡。

沒有經過太多的波折,這份實驗報告在他上交之後的第二天,便擺在了陸舟的辦公桌上……

……

雖說許多有趣的發明都誕生於偶然,但這份偶然也來的太意外了點。

看著手中的這份實驗報告,陸舟臉上浮現了感興趣的神色。

“有點意思。”

報告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這種多孔網狀氣凝膠的製備。

選擇氧化石墨烯作為基礎原料,配製1~2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加入還原劑,之後攪拌5~10分鐘,令其在90?160℃下還原3045分鐘,立即取出放入冷凍箱中冷凍4小時,取出解凍後繼續高溫下還原5小時,最後水洗數次並乾燥……便可以得到這種多孔網狀氣凝膠。

至於第二部分,便是整個實驗的關鍵內容了。

在實驗中,透過原子層沉積的過程,侯進力的研究團隊將這種由石墨烯材料製備的多孔網狀氣凝膠化學鍵合到SIC陶瓷層上,並由此得到了一種結構特殊的石墨烯陶瓷複合材料。

從微觀結構上來看,這種材料可以抽象成陶瓷層的中間連線的蜂窩狀的石墨烯層,而這些蜂窩狀的石墨烯分子,與SiC分子之間緊密地鍵合在一起。

根據耐高溫測試得出的實驗結果,在無氧環境下,這種特殊的石墨烯陶瓷複合材料,能夠承受3200度的高溫!

並且,不只是其優異的耐高溫效能,這種材料的熱膨脹係數較小,且在導熱效能上具有顯著的各向異性。

即,熱能即易於沿截面方向傳遞,而不易於在垂直截面方向上傳遞!

除此之外,包括抗拉強度和抗壓強度,還有對於熱應力的抗性等等。

從這些資料上來看,這項材料都可以說是相當的出色了。

看著陸舟臉上饒有興趣的神色,楊旭開口問道:“這是你需要的那種材料?”

“不好說,”放下了手中的這份實驗報告,陸舟靠在了辦公椅上,“不過這份報告,倒是給我提供了一條思路。”

楊旭:“思路?”

“沒錯,”陸舟點了點頭,思索了片刻之後,繼續說道,“最開始我主觀的認為陶瓷材料不適合用於第一壁,因為其散熱效能太差,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種垂直於介面的熱傳遞效能,反而小一點要好。”

楊旭:“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液鋰中子回收系統,”陸舟笑了笑,繼續說道,“以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導熱效能,我們還得考慮在碳纖維複合材料與液鋰之間新增一道隔熱層,否則三千度以上的工作溫度,稍有不慎就把我們用來回收中子的液氦層給氣化了。”

兩種材料在工作溫度上的差異,可以說是整個反應堆工程中的核心難點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