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體電流達到15kA的瞬間,閘流體快速開關關斷,磁體電流轉移至第一級耗能電阻上,產生2400V電壓,使真空室中的氣體被擊穿,從而產生等離子體。

陸舟透過螢幕看見,一層淡紅色的膜狀物質,在扭曲的環形軌道中結成了一條扭曲的圓環。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這幅景象還挺美的。

“……這些等離子體的溫度在達到峰值之後將突破上億度,幾乎相當於恆星的內部。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阻擋這灼熱的能量,即便找遍了太陽系也不可能有。”同樣站在螢幕前看著,克利青教授在旁邊輕聲說道。

陸舟隨口問道:“那仿星器是如何做到的?”

“依靠扭曲的磁場,”克利青教授解說道,“我們用磁場來約束它們,將它們束縛在有限的空間內,讓他們遠離軌道內壁。不過即便如此,它依然堅持不了太久……”

兩人正說話間,實驗已經進入了最關鍵的時刻。

隨著二級耗能電阻,閘流體的開關閉合,電壓下降到了1000V,與此同時電流上升至峰值,整個軌道內驟然被灼熱的光芒填滿,哪怕是隔著螢幕陸舟也感覺到了有些刺眼。

不過,這光芒並沒有持續很久。

不到短短的六秒鐘,那光芒驟然一鬆,就如同被掐滅的火苗一般,消失在了螢幕中。

運轉中的仿星器漸漸停下,觀測室內卻是像沸騰的開水一樣,迅速忙碌了起來。

站在距離兩人不遠處的位置,克雷伯教授向觀測室內的研究人員下令道:“立刻收集資料,檢查裝置狀況,動作要快!”

與此同時,防輻射隔離室的大門開啟,穿著防輻射服的工作人員拿著各種工具迅速走進了隔離室內,開始從物理層面檢查軌道的狀況。

看著摘下安全帽的克雷伯教授,陸舟微微愣了下。

“這就結束了?”

“沒錯,結束了,”將安全帽丟到了桌子上,從旁邊走過來的克雷伯教授笑著說道,“現在它一次放電的時間只有幾秒鐘,最長一次我記得大概是6秒,最短的時候,只有幾皮秒。”

陸舟一臉無語的表情。

“……我還以為它的表現會更驚人一點。”

克雷伯教授咧嘴笑了笑:“理論上它放電時間還可以做得更長,但現在偏濾器靶板還沒有安裝好,放電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過高的熱負荷損害第一壁的材料。等再過個兩年,水冷偏濾器安裝完成,就能嘗試30分鐘的脈衝放電了。”

這裡的放電時間指的是一次放電中能維持基本磁場位形的時間,也就是所謂的一次放電的脈衝時間。

30分鐘是螺旋石7X在設計之初定下的目標。

如果真能做到的話,對於整個核聚變工程的影響無疑將是巨大的,甚至將影響國際社會關於核聚變工程主流技術路線的選擇。

畢竟現在主流的選擇是託卡馬克裝置,但託卡馬克裝置在放電時間上卻是陷入了瓶頸。

目前最長放電記錄的保持著是華國的“EAST”的102秒,這幾乎標誌著託卡馬克裝置這條技術路線在“放電時間”上的天花板,想要將這個天花板抬高一寸,都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

看著這臺裝置,陸舟的臉上浮現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忽然間,他的腦海裡冒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

如果讓系統來給磁約束核聚變技術定價的話,一臺技術成熟的仿星器圖紙,得需要多少積分?

(今天起床感冒好點了,明天我儘量爆發一下吧,不能在這樣鹹魚下去了。總之,先立個flag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