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某個晶體化學的課堂內。

格哈德·埃特爾教授罕見地沒有將教學任務甩給自己的助教,而是親自站在了課堂上,為這些年輕的學生們講解晶體化學的奧秘。

對於一個諾貝爾獎級學者來說,這種教書育人的工作似乎顯得有些屈才了。然而事實上,很多知名學者都樂在其中,很願意與年輕的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知識。

埃特爾教授也是如此,尤其是當他為某個複雜的問題陷入困擾的時候。

從事基礎性的教育,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他帶來啟發。

在課堂最後的提問環節,忽然有一位學生舉起手問道。

“教授,您看過最近刊登在《JACS》上的那篇關於電化學結構介面理論模型的論文了嗎?”

埃特爾教授停滯了大概兩秒鐘,推了推老花鏡,點頭道。

“看過,有什麼問題嗎?”

那學生用滿含期待的視線看著他,問道:“它是對的嗎?”

埃特爾想了想,用閒聊的口吻說道:“我的孩子,出於對科學的嚴謹,這個問題我暫時沒法回答你。”

然而那學生似乎並不滿足於這個模糊不清的答案,換了個問法,打破砂鍋問到底地繼續說:“如果它是正確的呢?”

“科學沒有如果,但非要這麼問的話……”

埃特爾教授皺了皺眉,似乎很不情願評論這個話題,不過最終他還是舒展了眉毛,用輕鬆的口吻說道,“如果它是對的,那便意味著新的化學。”

教室裡響起了不可思議地驚咦聲。

新的化學!

多麼令人震撼的說法!

如果是別的人說這句話,在座的人可能根本不會當回事兒。但說這句話的是埃特爾教授,07年諾貝爾獎得主,固體表面化學領域的專家!

除了慕尼黑大學教授的身份之外,他還是德國馬普學會弗裡茨·哈伯研究所(物理化學與電化學研究所)的所長。

在電化學這一領域,還有誰比他更有發言權呢?

看著學生們的反應,埃特爾教授笑了笑。

“我很高興能看到,你們對於一個新理論的誕生持樂觀的態度。你們是對的,只有不斷地接受新的事物,我們才能獲得進步。”

“不過在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同時,我希望你們能時刻記住,用嚴謹的態度去審視我們做出的每一個結論。”

“這是對科學的負責。”

說到這裡,埃特爾用教案輕輕敲了敲講桌。

“作業我會讓助教發到你們的郵箱,現在,下課。”

離開了教室之後,埃特爾教授沒有直接返回自己的辦公室,而是坐上了自己的汽車,趕往了位於柏林的馬普學會弗裡茨·哈伯研究所。

最近刊登在《JACS》上的論文,在化學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身為世界頂尖的學術研究機構之一,馬普所有義務對這篇論文表明自己的立場。

當然,這種表態不是隨隨便便發表個觀點站隊就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