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那就證明給你看吧(第2/2頁)
章節報錯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話,鋰硫電池的可能性很高。
殘骸一號負極材料中的碳奈米小球,雖然和鋰硫電池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存在著一定的啟發性。
沒有任何技術是一蹴而就的,在應用到鋰空氣電池中之前,類似的空心碳球技術,必定在其它地方得到過發展。
考慮到系統任務的那個提示,直覺告訴陸舟,那些空心碳球或許會成為解決鋰硫電池技術瓶頸的關鍵。
於是,在研討會上,他說出了這個不成熟的觀點。
至於能不能讓人信服,就不是他的事情了。
研討會結束後,出席會議的人紛紛離場。
坐在位子上還沒動的王教授,表情卻是有些不悅。
雖然按理來說,他沒有不爽的理由,畢竟他是搞碳硫複合材料的,空心碳球也是碳硫複合材料的一種,但陸舟對他說話的態度,卻讓他很是不滿。
擱在他的研究團隊裡,23歲的研究員,也就幹個端茶倒水的活兒,還反過來教育起自己了?
不只是如此,他認為呂老對這個年輕人的重視太過了。
科研這東西雖然深奧,卻真沒什麼技巧。方法無非是不斷地實驗,不斷地試錯,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再用經驗堆砌新的理論。
從這個角度來講,做實驗就像是賭博一樣。
在鋰負極表面新增表面聚合物材料的思路很多人都試過,moli公司砸了幾個億美元進去,破產之後被日電接盤,接著又砸了幾個億進去,但依舊沒有出過成果。
你一個搞數學的跑過來,寫幾行公式算了個模稜兩可的結果,隨便做幾個實驗就把需要花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的專案給搞定了,這運氣也太特麼好了吧?
要說心理平衡,那王海峰肯定是不平衡的。
然而不得不承認,這一行就是這麼的現實。
在此之前計算材料學不過是個冷門到大多數碩士學出來,最後都跑去搞軟體開發的研究方向,但去年刊登在《自然》上的那篇論文之後,現在不少大學都在研究要不要給化院的通修課加一門泛函分析,或者放進選修裡。
看了眼陸舟的方向,王海峰終於還是忍不住,和旁邊的吳世剛院士抱怨了句。
“你說這小子是不是太狂了點?”
雖然在學術上的觀點存在分歧,但大家都是搞鋰硫電池的,大傢俬下里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到是這陸舟,是個突然冒出來的人物,以前國內材料學界根本就沒有這號人。
然而吳院士和王海峰的觀點卻不同。
工程師出生的學者大多務實,在他的觀點中,年齡、身份、門第都是次要的,雖然對陸舟的學術觀點持保留態度,但這觀點僅僅是學術上的。
而且,他說話一直比較直,有什麼說什麼。
在會議上如此,在平日裡也是如此。
吳世剛看了王海峰一眼,反駁道:“他花自己的錢做研究,你還管的到人家頭上去?咱們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行了。”
說完,吳老先生便收拾東西走了。
先前被陸舟一句話給嗆住的王海峰,這滿肚子的抱怨又被老友的一句話給嗆住了,不禁血壓升高,憋得面紅耳赤。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從嘴裡憋出了一句嘀咕。
“得意個什麼勁兒啊?拽得跟二五八萬似得。”
說罷,他拾起了自己的保溫瓶,拂袖而去。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