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內的教授、學者們表情各異,有的面露喜色,有的不置可否,也有的不屑一顧。企業那邊的代表們則是眼睛發亮,期待著陸舟繼續說下去。

至於呂老,則是一臉重視的表情。

“可以請教下理由嗎?”

“當然可以,”陸舟停頓了片刻,繼續說道,“空心碳球具有大的內部空腔,適合作為高負硫量的碳基體。同時外部的多孔殼結構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硫離子的擴散。此外,其本身的結構穩定性,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我個人很看好。”

陸舟的話音落下之後,來自燕大的吳院士開口道:“我有一問。”

陸舟做了個請的手勢:“吳院士請講。”

吳院士不緊不慢地說道:“空心碳球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但新的概念往往都存在隱患。技術上來講,當鋰離子嵌入時會導致材料發生體積膨脹,隨著充放電迴圈進行,這種體積膨脹會導致合金粉化。我還是那個觀點,這種技術很難應用到工業生產中。”

陸舟:“減少活性物質的顆粒尺寸,可以降低微粉化程度,從技術上來講這是可以實現的。”

吳院士目光銳利,繼續問道:“那體積膨脹的問題呢?你考慮過體積能量密度嗎?”

這位吳院士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對固態電解質方向之外的方向採取“懟”的戰術,卻避而不談自己的觀點,不給人反懟的機會。大概是打算等到研討會的最後,來個一錘定音。

不過,這也算是正規手段之一。

科學技術是客觀的,好不好用卻是主觀的。

技術上的問題,並不存在那麼多非黑即白的定論,從學術會議誕生以來,學術交流本身就是在互懟中展開的。

和和氣氣地照本宣科,一千張嘴都是一個論調,那就不叫開會了,也根本討論不出來什麼東西。

對於吳院士的疑問,陸舟繼續說道:“透過能與鋰金屬合金化的相,分散到不與鋰金屬合金化的非活性相中,在理論上活性成分的體積膨脹問題,是可以透過搭建‘緩衝骨架’進行補償的。”

吳院士暫時沒話說了,然而另一個人又站了出來。

只見先前還在和吳院士爭論碳硫複合材料的可行性的王教授,用懷疑地語氣問道:“你有多少把握?”

一聽這話,陸舟頓時不樂意了。

吳院士懟我也就算了,畢竟不是一個方向,你個搞碳硫複合材料的懟我搞毛線啊!大家的方向都是差不多的,還是說懟了我你就不用考慮“體積膨脹”的問題了?

對於王教授的疑問,陸舟一本正經,嚴肅道。

“科研不是搞基建,不要指望錢扔進去了就一定能成功。你問我有多少把握,我就算告訴你1%或者99%,除了信口開河之外又有什麼用?”

這一句話把王教授給嗆的臉色漲紅,說不出話來。

呂老輕輕咳嗽了聲,打圓場道:“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我們的討論還是以學術為主,和氣為重。”

這時,先前慫恿陸舟起來說話的孫教授,似乎是見陸舟的回答沒有符合自己的預期,又起來說話了。

“我再來說一句吧。”

只見老先生和煦地笑了笑,說道:“王教授也是出於擔心才這麼問,其實關於空心碳球這個方向,我也有些困惑。不過聽說陸教授是計算材料領域的專家,想必應該是有獨到的見解,不知道是否方便,為我們解答一下其中的玄機?”

孫教授問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並不認為他真能從數學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怕這小子在會上信口開河,忽悠了幾個教授倒是沒什麼問題,就怕他把坐在那兒的呂老也給忽悠了。

畢竟,解決鋰硫電池的穿梭效應。

那自然是自己正在研究的表面聚合物材料好啊!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發問正中陸舟的下懷。

只見陸舟不好意思一笑,看向了呂老開口問道。

“這個好說,有黑板嗎?”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