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黑船截殺(第2/5頁)
章節報錯
“南方氣候溫和,一年可栽種兩季,甚而三季糧食,加之京城在北,故而有了南糧北調,有了前朝開鑿的這運河,運河初時只拓寬至淮水,那時,淮水才是漕運之重地。
後逐步南延,如今漕運之核心,也到了建寧府了。呵,若非建成道產糧多,靖王府何以有膽子與朝廷叫板?”
嘖,老海你很懂嘛,在封建時代,兵權的關鍵就在於誰有足夠的糧能養兵,靖王在這塊的確資本雄厚……趙都安目光深沉:
“先帝時也知曉此處利害,故而在建寧府設漕運總督,統領漕運事宜,亦可插手兼管地方,乃是正二品的實權大員,比布政使實權都大的多。
此次,南方官員任免,便是那位名為寧則臣的總督屢次催促,才加快了程序。”
漕運總督寧則臣……這個名字在虞國官場上,也是個傳奇。
據說,此人出身一般,二十歲時鄉試及第,卻三次科考都名落孫山,一怒之下,按照婚約入贅了臨封的一個富戶之家。大婚時,此人寫了副對聯貼在新房: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而後,身為一區區贅婿的寧則臣不知怎的與彼時的布政使結交,雙方以書會友,成為忘年交。
而後,經布政使舉薦,寧則臣結識了一大群地方大臣,往來交好之人,無一不是大人物。
直到近四十歲,地方爆發匪患,人手急缺,寧則臣受臨封知府之邀,以友人身份入官署相助,一舉成名。
而後順勢入仕,又去河道對付水匪,處理地方事務,因行事風格強硬,被彼時雖糊塗,但還不算昏聵的老皇帝看重,提拔為漕運總督,以鉗制南方豪族。
玄門政變後,女帝登基,寧則臣是第一批上表表忠心的地方官,故而,同為皇黨重臣。
“你這次前來,他大概最歡喜。”海公公笑道。
趙都安納悶道:“歡喜?他沒聽過我的糟糕惡名?”
海公公說道:
“這個總督與京中那些腐儒不同,只在乎能力,手腕,不怎麼看重品行。你名聲雖差,但這一年來的功勞是實打實的,這次又是來幫他,豈會厭惡你?”
哦豁,是個實幹派啊……難得……趙都安點了點頭,生出少許興趣。
他對於這類不參與權術爭鬥,黨派紛爭,更不管頭頂上的皇帝是誰,只一心做事實的官員還是很有好感的。
這一次入建成道。
趙都安只辦三件事。
一個是為封禪做準備,不過這件事還不急,可以稍微往後放一放,在貞寶南下,抵達建成道前完成即可。
第二個,乃是考察本地官員情況,以及靖王的勢力大概有多強。
第三個,也是最要緊的,便是協助漕運總督,將這邊的地方豪族敲打一波,讓這幫人消停了,之後再過來上任的新的地方官員,受到的掣肘才少,推行起新政才更容易。
也免得新官上任,一條命令推行不下去,還要面臨糖衣炮彈的腐蝕。
不過這事還不好辦,趙都安暫時還沒個章程,準備等悄然進城,與總督見面,瞭解這邊情況後,再定計策。
“大人,公公,該吃飯了。”
這會,身後傳來下屬的呼喚,與此同時,船上的灶房內,傳出香濃的魚湯滋味。
趙都安與海公公不再說話,轉身往船艙裡走。
甲板角落,浪十八站起身,走了幾步,扭頭看向蹲在船舷邊,雙手虛握成一個“望遠鏡”,抵在眼眶上,抻長脖子往遠處眺望的霽月,好奇道:
“吃飯了。你看什麼呢?”
霽月沒動,依舊保持古怪姿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