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大儒講學,世子進京(第3/4頁)
章節報錯
宋舉人是在趙都安離開後一些日子,得知恩師正陽先生北上,途徑臨封的。
作為“正陽門下門徒”,宋舉人當即以隆重聲勢迎接,這才得知,正陽先生竟從雲浮道而來,此番欲要進京。這位素有“大虞第一隱士”,在文壇中的名聲,幾乎與太師董玄齊名,在南方聲勢甚至更大,隱隱有“南陽北董”之稱的正陽先生在雲浮道,是近乎當世聖人般的存在。
其於家兄墓前守墓多年,著書整理闡述歷代儒門聖人言論,連科舉考試閱卷都一定程度參閱他的註釋。
可以說,幾乎是整個大虞公認的,繼董玄之後,下一代儒門泰斗的唯一人選。
其雖偏居雲浮,卻引得各地讀書人前往朝拜,偶爾講學,言論經弟子之口,足以傳入廟堂。
守墓十年不曾下山一步的正陽先生,出山第一站,北上赴京。
訊息一出,引得無數讀書人關注。
正陽從雲浮道走出時,身旁只有個書童。
與宋舉人見面時,身旁的追隨者就已有數十人。
宋舉人有幸逢此大事,難以抗拒青史留名的誘惑,撇下家業,也追隨老師北上。
如今京城在望,身後追隨者,就已上百人。
沿途更不知多少文人士子觀望矚目,他可以想到,等一行人入京時,又會掀起何等樣的轟動。
“都歇息吧。”
正陽先生朝眾人拱了拱手,眾人回以弟子禮。
繼而,所有人極為有秩序地開始紮營,不少書生擼起袖子,去附近撿拾枯枝敗葉,聚攏成堆。
等天光黯淡,晚霞散去,黑夜到來,天空濛上繁星。
這片山坳中,以中年人為中心,已點燃起一簇簇火堆。
這些曾經聽過正陽講學,分散各地,如今追隨老師聚攏而來的弟子們,紛紛從包裹中拿出乾糧,燒水吞食。
宋舉人因有家財,帶了僕從,不必親自做雜事,得以侍奉恩師。
他捧著燒熱的餐飯,經過一簇簇火堆,來到馬車前,朝盤膝於地,閉目冥想的中年人道:
“先生,請用些飯菜吧。”
內襯儒袍,外罩大氅,生著一縷美髯的正陽先生抬起眼皮,看了這個弟子一眼,沒有拒絕他的好意。
伸手接過那隻溫熱的瓦罐,手中捏起筷子,卻沒急著吃,而是說道:
“再過幾日,就該入京,你們送到這裡就該散了吧。”
宋舉人大驚:“先生,您……”
年紀與宋舉人相仿,氣度卻勝出一個輩分的正陽微笑說道:
“千里相送,終有一別,為師此行入京,受慕王爺所託,乃是要匡扶正學,與那牝雞司晨的女子帝王辯一辯禮法。
如此,便是大不敬,京城於我,便是龍潭虎穴,你等不必受我牽連,送到此處,已是有心,接下來的路,為師自己走便是。”
這話一出口,不只宋舉人,連周圍坐的近的一群讀書人也都急了。
紛紛表態,願誓死追隨,絕對不走。
正陽無奈地搖頭,卻也不再多說什麼。
宋舉人見氣氛沉悶,說道:“先生,再給我們講一講義理之學吧。”
周圍眾人眼睛亮了,這是他們百聽不厭的學問。
正陽也沒有拒絕,雖處山坳荒野,篝火聚集,卻不耽誤講學功夫:
“你們要問什麼呢?”
一人說道:“先生再講講格物致知吧。我還是不很懂。《大學》中說,學習當遵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
後面的好懂,但為何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正心?格物致知在先聖典籍中,又只出現這一次,並無再動解釋,又該如何解?”
旁邊另一人說道:
“這個先生解釋過很多次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們若不能窮盡其理,便不能全知,故而我等為學,當窮盡萬物之理,探究事物之根本,如此日積月累,便可豁然開朗,融會貫通,近乎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