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從一條鞭法,到攤丁入畝(第4/4頁)
章節報錯
趙都安呼吸一窒,他想起來了!
怪不得這樣熟悉,什麼“春秋兩稅”法,分明不就是改了名字的“青苗法”麼?
還有丈量土地,劃分上中下三等的……雖有不同,但不也是均田法的變種麼?
趙都安越聽越耳熟。
對方這些策略,好幾條,都與他熟悉的宋代王安石變法相近。
不過,相比於王安石那套,韓粥的策略,雖有幾條相似,但在具體細節闡述上,卻要溫和許多。
且尤其強調:
“務必徐徐圖之,且任用賢才。”
顯然,這位第一才子心中也清楚,所提出的部分策略存在弊病。
若操之過急,或用人不對,哪怕成功扭轉大虞的財政危機,但留下的坑,也不會小。
“嘶……玩這麼大?”趙都安輕輕搖頭。
任何未曾經過驗證的策略,都沒人知道具體的結果。
所以,這十條策略,紙面上,的確對扭轉朝廷危機有極大功效,這應該也是董太師提及的原因。
韓粥這人,也的確不簡單,以區區翰林編修之職,能搞出這十策來,足見智慧。
可惜……趙都安輕輕搖頭,知道這套法度,本質乃是搜刮天下財富入國庫。
違背客觀規律,只怕難成。
手中毛筆,先在紙上依次寫下韓粥十策的名字,然後,在“春秋兩稅”和“分田法”後打了個x。
也在科舉改良法等幾條策略後打了個對號,這幾條倒可採納。
然後,他又翻了一頁紙,懶得再聽。
而是刷刷刷,在紙上先寫了“一條鞭法”四個字,之後想了想,又劃去。
抄都抄了,索性一步到位,他另起一行,寫下“攤丁入畝”四字。
而就在趙都安回憶相關內容的同時。
董太師等人,也針對韓粥十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顯然,這份奏疏造成的轟動頗為不小。
韓粥憑藉此奏疏,也坐實了修文館中第一青年學士的位子。
只是女帝始終一言不發,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董太師也深知這方法雖有效,但弊端也不少,乾脆放任學士們議論,群策群力,共同商討。
時間在討論中流逝的極快。
董太師看了眼沙漏,驚覺已經快到中午,輕輕拍了拍桌案,眾人也都朝他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