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四進皇宮(求追讀)(第3/4頁)
章節報錯
所以,老皇帝駕崩後,太子尚未繼位,新帝未出,皇族供奉便沒參與政變?
兩不相幫?
還是出手了,但被某種力量攔下?
原主記憶中,並未在政變日,看到海公公的身影。
趙都安深吸口氣,沒有繼續深挖話題,轉而道:
“但您還是起勢了。”
孫蓮英“恩”了聲,笑道:
“那就是咱家遇到的第二個‘貴人’了,先帝時,宮裡曾出了個年僅十八歲,便登上‘掌印太監’之位的大紅人,史書上都罕有。
我因少年時,與他相識,他得勢後,便將我提攜,送去了三皇女,也就是咱們這位陛下身邊做事,如此才算有了進身之階。”
“十八歲的掌印太監?”趙都安吃了一驚:
“我好像聽父親提過,但印象不深。”
按理說,這般權勢滔天的大太監,該名聲甚大,除非早夭。
孫蓮英唏噓道:
“他那時春風得意,滿朝文武無不敬畏,也因年少輕狂,得罪人甚多,甚至插手朝局……在某次出宮南下時,意外身死。”
這若不是謀殺,我名字倒過來寫……趙都安腹誹。
這就能解釋,他為何知之不詳。
人死得太早,沒人提了。
孫蓮英說:
“他的死,教了我最重要的一課,從那時起,我便謹記,在宮中辦事,須謹小慎微,切忌輕狂。可以斂財,但也只能貪財,不要貪‘權’字。
在那之後,宮中平靜了一陣,我年紀漸漲,憑藉一手梳頭的好手藝,得了三皇女賞識,許我旁聽宮中學堂授課,剩下的事,你便知道了。”
三皇女一朝登基,雞犬升天……趙都安自動補全後續,他沉默了下,說:
“所以,那個曾幫了您的禁軍……”
孫蓮英頷首:“是你的爺爺。”
“……”趙都安哭笑不得。
困擾他許久的因由,竟只是這樣。
孫蓮英早年受趙家雪中送炭,女帝登基後,投桃報李,這才舉薦提攜趙都安,讓他進入徐貞觀的視野。
他嘆了口氣:
“所以,您屢次告誡我,戒驕戒躁,也是因為……”
孫蓮英嘆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破案了!
正因那曾提攜過他,“十八歲的掌印太監”活生生的例子,才令老宦官敲打趙都安。
生怕他重蹈覆轍,落得個“意外身亡”的下場。
孫蓮英醉意深了,盯著他,苦勸道: